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白”|德化白瓷的瓷土特性、生產制作及其它——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德化白瓷(一)

      小陶陶 2023-03-13   德化窯遺產文化研究院1912
      1427
      0

      編者按:

      由英國生物化學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牽頭撰寫的多卷本外文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書,內容涉及中國哲學、歷史、科學、數、理、化等諸多領域,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其中,有專門章節對德化白瓷進行描述。

      眾所周知,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譽為“中國白的故鄉、瓷藝術的搖籃”。歷史上,獲得了“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多種美稱。

      據我們所知,在諸多外國人有關中國白-德化瓷的著作中,涉及“中國白”審美分析、制作技術及歷史的記述較多。而關于白瓷瓷土特性等“理化成分”較少有深入的描述。本期將刊載相關翻譯文章,以期為持續開展“中國白”古陶瓷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德化陶瓷

      高嶺土產生的問題在討論中國另外一個發達的陶瓷生產中心的技術史時特別明顯,這就是福建省的德化縣。這個窯場坐落在福建省南部的山區,位于景德鎮東南約600公里處。眾多的陶瓷窯場在德化的縣城及周邊地區經營,而瓷石似乎是這個自上世紀以來一直不斷生產的陶瓷產地的主要原料。

      1.jpg

      德化的陶瓷生產材料往往優于景德鎮,但由于缺乏其特有的運輸線路,如途徑昌江到鄱陽湖然后進入長江,及向南沿著干水到達廣東。德化往往是一個相對孤立的陶瓷生產地,雖然它作為南中國白瓷生產中心的名氣僅僅次于景德鎮。

      多年來我們一直知道,青白類型的瓷器在北宋以后福建省中部的德化縣及周邊地區的窯址中產生。最近的發掘已經弄清了青白瓷窯的位置和序列,而且發現了一件重要的白色瓷器,它介于青白瓷和“中國白”瓷的中間。讓德化名聲在外的德化陶瓷品種直到明代才出現,這種器皿后來在歐洲被稱為“中國白”,在中國被稱為“豬油白”或“象牙白”。

      16、17世紀被認為是中國白生產的高峰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指出的,優質粘土來自永定縣。材料都是從當地的礦藏中開采出來的,德化瓷器是單獨用瓷石或加入少量粘土制成的。瓷石像景德鎮一樣,用水輪碾碎,然后用水箱進行提純和清洗。《泉南雜記》中指,粘土是從山邊的豎井中挖掘出來的,然后通過研磨和過濾得到提煉。瓷器在山坡上建造的有階級、分室的窯爐中燒造。高溫燒窯的成本是昂貴的,二十世紀的文本告訴我們,它們(窯)通常是由幾個家庭共享的。很可能相同做法在早期就已經取得。較富裕的氏族會把兩三間獨立的房間裝滿陶器,而較貧窮的陶工只能使用一間窯室。德化瓷作坊出產了許多用于寺廟和墓地的各種各樣的器皿。最著名的產品是陶瓷塑像,主要是佛教神像。許多最優秀的作品后來出口。

      圖48:20世紀初德化活躍的幾個陶瓷家族

      2.jpg

      3.jpg

      德化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陶藝家們在作品上署名的制作中心之一。另外一個是宜興的紫砂陶器,簽名的作品往往獲得了更高的價值。德化有所不同,茶壺、茶杯、花瓶和小雕像都是為中國本土市場制作的,并在家中、本地廟宇、家庭神龕或陵墓中使用。它們在明朝既沒有受到鑒賞家的追捧,也沒有被大肆宣揚。事實上,《天工開物》的作者認為德化專門制作沒有太多實用價值的瓷器佛像和精致雕像。清朝廣泛的審美愛好曾讓一位學者嫉妒地稱贊,他評論說,大多數德化瓷胎體厚實,但是有些佛像作品特別精致。(翻譯:德化窯遺產文化研究院 孫延燕)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