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白匠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徐才提:根植宗教文化,創新發展瓷藝新篇章
-
小陶陶
2019-07-25 1422
11610
編者按:徐才提擅長傳統瓷雕、白瓷創作、精品花卉、窯變青花,兼通燒成技藝、瓷種開發及日用器型。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手法相互交融,創新設計富有時代性的作品......
剛到阿凡提陶瓷藝術研究所門口時,便看到一位圓臉、寸頭,留著稀稀朗朗的山羊胡,穿著休閑T恤的中年男子,帶著一股藝術家的飄逸范,款款地向我迎來。這是我初見徐才提的印象。
走進徐才提的藝術研究所,便能看到一尊約七八十厘米高,神態莊嚴慈祥的釋迦摩尼佛,擺設于研究所的正中間。右側一列玻璃展示柜,陳設著徐才提入選當代十大名窯的作品。左側擺放著一張約能容納十人的實木茶幾桌和幾把蕉藤椅。研究所二層,陳設著漢傳佛像、藏傳佛像、窯變青花系列、白瓷禮品瓷等琳瑯滿目的瓷藝作品,讓你目不暇接。而這些均是徐才提從藝三十載所創作的作品。觀賞這些作品仿佛在閱覽著徐才提三十來的瓷藝履歷。
根植宗教文化,創新發展瓷藝新篇章
聽到“阿凡提”這三個字,腦海不由地想起長方臉,山羊胡,背朝前,臉朝后,騎著一頭小毛驢的阿凡提。它的形象如此得深入人心,令人難以忘懷,而這也是徐才提陶瓷藝術研究所的名稱,但并不是徐才提取名的初衷。“阿凡提”是徐才提聯想到自身出身平凡,卻懷揣著虔誠的藝術之夢,乃一個“凡”字,再將自己名字中的“提”字鑲嵌進去,以此代表自己平凡的瓷藝之心,因此才有了“阿凡提”品牌。
徐才提1973年出生于福建省永春縣,師承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柯宏榮,沉潛九年,學習德化傳統宗教瓷雕技藝。1999年,徐才提學藝歸來,創辦了阿凡提陶瓷藝術研究所,但創業似乎并不像徐才提想象的那么容易。資金不足,生產與經營技能不全面,作品缺乏知名度,客源少等問題接踵而至,但徐才提并沒有退怯。
相反,他一往無前,敢闖敢拼。他一邊請教老師傅學習生產經營技能,一邊不斷的學習提升作品的工藝技法與藝術價值。慢慢的,徐才提的事業漸入佳境,創作的作品多次在各大專業評比中榮獲金獎,并且部分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英國珍寶博物館、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等收藏。
“取材當下,銳意創新”
“取材當下,銳意創新。”是徐才提作品展現出來的獨有特點。如作品《和諧》,是徐才提深受時下和諧社會思潮的影響,以方和圓為主體設計元素,應用傳統瓷雕技藝,雕刻出一雙纖纖玉手,陰陽相向,交融互合,以此寓意天人合一,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作品《眾夢蓮心》以2008年汶川地震精神為創作背景,用心、手、蓮三種元素創新設計新題材,造型別致美觀,工藝精致高超,蘊含深厚。并且該作品在2014年入圍了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除了匠心獨具的創作手法與藝術理念的表達之外,徐才提在2008年還成功研制了新瓷種,即窯變青花。自然裂變的青花釉面給人帶來神秘與期待,將其與現代的創作手法結合,創作出的作品也變得獨一無二,如作品《悟》系列、《三十六計》等,一問世便受到陶瓷屆的矚目與追捧。
回歸傳統,扎根宗教文化創作
幾十載的從藝生涯,讓徐才提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收獲了諸多獎項與榮耀,但他始終感覺有所欠缺。直到2014年,徐才提受邀參與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的現場創作,第一次近距離感受當地莊嚴神圣的佛教文化。他也領悟到所有流傳百世的珍品都與宗教有關。因此,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應用德化白瓷特有的白與溫潤的材質效果,與西藏獨有的唐卡顏料裝飾點綴,或許能讓藏傳佛像產生不一樣的美。”正是這樣的一個想法,讓徐才提冥冥之中注定與藏傳佛像的結緣。
藏傳佛像需要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精心塑造,容不得半絲的逾越。多樣的造型設計與法器搭配,更是增加了創作過程的復雜性與周期性。但多年的技藝積累與創作經驗,讓徐才提很快便能游刃有余地創作出形神兼具的藏傳佛像來。他先后創作出了白度母、綠度母、四臂觀音、尊勝佛母等一系列作品,其中白度母佛像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從學徒時期,學習傳統宗教雕塑技藝,到自主創業,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手法相互交融,創新設計富有時代性的作品,再到事業穩定,回歸傳統宗教,用敬重的心和嚴于標準的要求創作作品。這中間的轉變,都源于徐才提內心深處對傳統宗教文化無限敬仰與尊重。
人物名片
徐才提,男,漢族,1973年3月出生于永春,大專學歷,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柯宏榮。擅長傳統瓷雕、白瓷創作、精品花卉、窯變青花,兼通燒成技藝、瓷種開發及日用器型。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泉州市技能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民間藝術家、中國十大名窯創新者、重建汶川愛心大師,德化縣優秀人才,德化縣陶瓷藝術領軍人才,德化職業技術學校客座教授。2010年受邀參加“2010上海——中華藝術·國家大師珍品薈展”,并榮獲當代十大名窯創新獎。
代表作品:
《孔子》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主辦的“五行和聲”當代雕塑展;
《顏如玉》入選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眾夢蓮心》入選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錦繡前程》獲得中國—東盟青年藝術品創作大賽瓷藝類最高獎;
《道法自然》獲第二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金獎;
《千手觀音》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白度母》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