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中國白”陶瓷浮雕壁掛將在德化燒成
-
小陶陶
2019-07-24 1412
8650
7月24日,江蘇省盤龍古寺“”大型陶瓷浮雕壁掛項目在德化開工。該項目總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由德化縣陳建評陶瓷藝術館承建。浮雕壁掛的表現內容為佛陀的一生,通過一些經典故事來概括和呈現。
開幕式
江蘇省盤龍古寺代表與賴禮同一同揭幕
到場嘉賓合影
江蘇省盤龍古寺乃是蓮宗八祖道場,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距今400余年歷史,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寺院延至文革初被毀。2003年經阜寧縣人民政府批準,在原址復建盤龍古寺,現占地近70畝,耗資1.2億具十方叢林規模。2010年7月20日,新加坡圣寶回歸華夏舍利護持中心特贈稀世圣寶佛腦舍利三粒,作鎮寺之寶。2011年3月18日,四川五明佛學院丹增嘉措活佛,將該院收藏已久天降舍利分贈七粒,為寺院增光添彩。目前,48米高漢白玉舍利寶塔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成為亞洲第一巨塔。
據了解,此次盤龍古寺定制的“”大型浮雕壁掛將在舍利塔中環壁展示。該項目作品燒成后的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由于陶瓷燒制收縮的緣故,泥坯創作時的體量就要達270多平方米,預計需要“”瓷土36噸。這將是世界最大的“”陶瓷浮雕創作項目,燒成后將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陳建評介紹
主創陳建評介紹,該項目將采用分割方式完成創作,總共要將瓷板分割成大小51幅場景分別燒制再無縫拼接,其中最大的一幅要達15平方米,拼接安裝最大的一面長11米,寬1.6米。創作中將遇到的難題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創作難,在創作中要做到整體布局,既要讓故事場景有延續性,前后必須貫通兼顧,又要讓人物在無論哪個角度的呈現都搭配和諧;二是燒成難,由于瓷板的面積比較大,燒成時容易塌陷變形,所以要先多次嘗試試燒,攻克燒成的技術難題。
陳建評,1983年1月出生,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工匠、德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高級技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會員、德化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 “泉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事陶瓷雕塑創作19年來,陳建評潛心藝術創作,擅長宗教和歷史人物雕塑,既繼承傳統,又大膽創新。作品版權登記300多件,在各類作品展評中摘金奪銀并被各級博物館收藏。
附:
1.陳建評作品獲獎情況:
《福從天降》2015年3月北京第三十一屆國際禮品及工藝品展覽會獲工藝美術金獎;
《身在福中(歡喜福)》2015年11月中華佛教文化藝術精品展“善藝杯·天工開物獎”獲金獎;
《弘一法師》2016年9月中國國際(北京)陶瓷藝術名家精品展獲金獎;
《華嚴三圣》2017年11月第六界福建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獲金獎;
《多子多福》2017年5月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臺灣賽區獲“福雕獎”金獎;
《釋迦摩尼佛》2017年11月第十界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海峽工藝優秀作品獎”評比獲金獎;
《萬世師表》2018年12月第四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獲“福雕獎”金獎,《蘇武牧羊》獲“福雕獎”最佳傳承獎金獎;
《普賢菩薩》2019年第十七屆全國工藝品博覽會“中藝杯”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比獲金獎。
2.陳建平作品被收藏情況:
《多子多福》2017年5月被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收藏;《地藏菩薩》2017年1月被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中國雕藝館收藏;《弘一》2017年6月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普賢菩薩》《文殊菩薩》2018年3月被泉州市博物館收藏;《哼哈二將》《普賢菩薩》《文殊菩薩》2018年8月被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