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花鳥 唯美陶瓷
-
小陶陶
2019-06-14 151
00
魏巍是埋頭陶藝、低調創作的青年陶瓷藝術家,自小酷愛陶瓷繪畫,師從其父魏小毛(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兼副教授),從藝十余載,對傳統的陶瓷技藝頗有研究,在學習傳統工筆的同時結合時代元素創作,力圖創新。
為了創作出好的陶瓷工筆花鳥畫,魏巍經常外出寫生,把自然界的花鳥,看作親密的知己,看作能交流感情的朋友。他從寫生觀摩入手,了解花鳥蟲魚的生長規律和組織結構,長期深入細致地觀察、體驗花鳥的生活習性和性格特征,理解植物的物情形態,認真剖析研究,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不僅要熟悉花鳥的外形,更要熟悉花鳥的性格和品質美,這樣才能在陶瓷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將人的美好情操加之于意象創造中的物我雙重意境,創造出極妙的畫面感和意象美。
魏巍的作品揭示出他對物我關系的思考。通過魏巍的作品,我們可以深入體會到他親自然的內心世界,體驗他親自然的情結,從中體會他知識結構中厚重的文化積淀。這是一種敞開心扉、直抒胸臆地描繪對自然萬物,特別是對花鳥的美好感情,抒發了他在親近花鳥中感受到的溫馨和愉快。
陶瓷工筆花鳥畫用線講究,追求形神兼備,用線多主張流暢柔韌一氣呵成。講究詩情畫意,做到情景交融。 在創作中通過對花鳥的觀察理解,結合詩意的想象,力求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講究氣韻生動。陶瓷工筆花鳥畫造型嚴謹,并有自己的獨特審美特點,在造型上摒棄了外光投影和色彩冷暖的變化,而是以線為造型基礎,強調刻畫花鳥本身形象的美。如畫花則要捕捉刻畫花的各種形象、形態,畫鳥則要善于捕捉優美姿態,使形象生動真實,達到形神兼備的要求,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陶瓷工筆花鳥畫造型上追求一定的裝飾性,魏巍經過加工、概括,用勻整流暢的線條組成,疏密、曲直、剛柔、粗細、長短等有致的輪廓,在刻畫飛動的鳥和草蟲方面清楚真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魏巍的作品《和諧圖》于2013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評審金獎;作品《花好月圓》150件天球瓶在杭州西博會獲金獎;作品直徑57厘米的《芬芳怡香》圓瓷板被江西省博物館收藏。另外,魏巍在父親魏小毛的指導下通過近半年的努力設計創作了一只《百蟲圖》小杯,作品一經問世就被一位大同的收藏家收藏。
我喜歡魏巍的作品,還有一點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平凡花鳥的組合所蘊含的吉祥寓意。
花鳥乃人間美妙事物,以其曼妙身姿,美好色調成為人們摯愛的自然瑰寶。花鳥世界的恬淡唯美激發出了藝術家們強烈的創作熱情。像“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等膾炙人口的詩句表現出了人們對自然世界最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同樣在陶瓷藝術的表達中,花鳥是藝術家們非常青睞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們用畫筆將詩中意境完美詮釋,在感官上更為直觀而具有沖擊力,我們可以自然走進畫中世界,體會詩情畫意的同時,獲得心靈的浸潤。
陶瓷花鳥畫從來未有形缺而神全者,從陶瓷花鳥畫的構思立意,可頗見畫家的匠心創造。自然界的動植物各自有其特定的生命形態,而各種花鳥形態的差異,常常會引起人們不同的聯想。當人們以人的思想、品格、精神比擬這些自然界的生命時,這些花鳥便具有擬人化的特征,成為人們心目中敬重的偶像。人類只有敬重自然,順應自然,經受自然的考驗,才能創造安寧幸福的生活。
作品《錦衣富貴》,以中國人對孔雀的理解為基調,除了表現出孔雀的優美、高貴以外,還以雌雄孔雀為主體,牡丹、松柏為附屬,構成作品。中國人認為,孔雀是神圣的,是神話中“鳳凰”的化身,雌雄一對,象征著陰陽結合,代表家庭相結合,表現出人們對婚姻、對愛情的神圣、嚴謹感,也有著成雙成對,好事成雙的寓意。作品《百鳥圖》更是表現出人們對一種美好的事物一種向往。
有一句歌詞“春燕春來報,桃花枝頭俏”。燕子歡快勤奮,外形俊俏,飛舞輕盈,是人們心目中的報春鳥。桃花則每年于陽春三月綻放江南,如火如荼,裝點得春光明媚。尾剪春風的燕子與桃花融為一體,襯托出祖國山河秀美,寓意人民生活幸福美滿。正是魏巍作品《春燕》的深刻蘊意。
魏巍致力于理論方面的學習,堅持理論指導,習畫的同時又勤于寫心得來進行總結。2013年以“心得”形式在江西《工藝美術大觀》發表了一篇論文《頓、挫、鐵線描在陶瓷繪畫中的運用》。
魏巍認為,陶瓷繪畫還是需要深入生活,了解大自然景物的形態,吸收更多的民間藝術的營養,豐富自身的藝術修養,才能夠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并使之具有時代氣息和時代風貌,達到物我交融、神遇而跡化的境界,畫出自己的心聲,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