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研究傳統版畫對康熙五彩表現技法的影響

      小陶陶 2019-06-08   137
      0
      0

      康熙五彩的發展起源受到了傳統木刻版畫在工藝和圖式風格上的重要影響,尤其是在表現技法和筆法的掌握技巧上。傳統木刻版畫在我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其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形態各異,對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有吸收和傳承的成分,同時又吐故納新,并對中國工藝美術的表現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包括技法及造型圖式的表現。其中康熙五彩的圖式及創作技法很大程度上便來源于這種工藝形式。由于版畫在刀法的運用、線條的布置等因素上都與康熙五彩的工藝要求相類似,因此這種工藝構成要素也被適度地反映于其中??滴跷宀仕追Q“硬彩”,其突出特點表現為造型用筆的剛勁有力、明快爽朗,這與傳統版畫中的刀法風格有一定的類似。此外,康熙五彩作為繪畫藝術的一種延伸,其裝飾圖式必然也要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在將其與版畫的圖式對比過程中,容易發現二者在造型、構圖、題材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相似之處。

      一、傳統版畫與康熙五彩的淵源關系

      康熙五彩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從明代五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然而,明代的五彩似乎表現得不是十分“純正”,這一時期的五彩需要借助釉下青花為基礎進行綜合表現,并未形成一種獨立的工藝門類。而康熙五彩則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了釉上藍彩,推出了黑彩,并逐漸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這些變化都基于康熙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因素,而傳統版畫也在這時大為盛行。由于康熙五彩產生時期,并無太多可供參考的類似工藝技法,而恰恰版畫在這方面為其提供了創作素材和靈感。孔六慶在《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一書中指出了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版畫視覺的黑白之硬對于古彩有直接的參照作用,在具體畫法、故事題材也有很大程度的借鑒”,其中所說的“古彩”即為康熙五彩。從中可以看出,傳統版畫對于康熙五彩的工藝影響并不是基于單一因素的滲透,而是在多方面、多層次的途徑中成就了其用筆剛勁、骨感挺拔的風格。除了在敷色空間上,二者并無較多的聯系之外,在其它圖式構成要素的表現上,都體現出緊密的聯系。如在構圖方式上,康熙五彩吸收了版畫講求虛實、錯落、點線交織等特點,并進一步深化了大小、遠近、對照等空間對比關系;在表現題材上,也表現出與之類似的傳說故事、爭斗場景、男耕女織、山水花鳥等題材。且由于吸收了書畫藝術的表現風格,因而也往往具有文人畫派氣質。

      二、版畫技法與康熙五彩表現手法的比較

      1、點的刻畫

      在康熙五彩的表現手法中,點的表現是其中的一大特色,這種特殊的表現方式依然影響著今天的古彩表現手法。在當代陶瓷古彩繪畫藝術中,我們仍可見到不少作品對于點的精細布置和刻畫。從版畫與康熙五彩的畫面對比中,我們發現各種大小不一、疏密有致的點都是其重要的裝飾方法。另在表現題材上也體現得較為廣泛,如山川草木、怪石綠地等,尤其是在樹木花草的表現中更為突出。以點的密集分布來表現明暗、深淺的色調,這種裝飾手法在康熙五彩中被稱為“沙點”,一般以黑彩生料與油紅點釉彩來進行表現,在空間的布置安排上講求錯落中彰顯節奏韻律之美。在用筆技巧上,以中鋒垂直于畫面點出弧形,強調料的渾圓豐滿。而在傳統版畫中,對點的表現往往通過刀法的力度、角度的變換來實現。其中,由于受到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在點的組織上采取“攢三聚五”的布置原則,即往往以奇數為點數。這種表現方式對于畫面的構圖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如布局畫面空間的虛實開合時,需要將點集中表現在樹木、亭臺、山石上,以此在整體上為畫面的“勢”與“格”定調。這種表現手法與康熙五彩的用點方式是一致的。如明天啟年木刻版畫《新編出像趙飛燕昭陽趣事》與清康熙五彩《西廂記如意瓷板畫》,這兩件作品在樹木和山體上均出現了類似的“沙點”布置法。尤其是在畫面的明暗層次處理上,以樹木為表現點,二者裝飾風格近乎一致。

      在具體表現上,版畫與康熙五彩亦是陳陳相因。線的刻畫往往以與點結合的方式體現。以線規制輪廓和走向,以點的聚集進行細節的填充。不做過分象形的修飾,只以大致的點線分布展現出一種豐富、完滿而穩健的視覺印象。這種風格體現在康熙五彩上,表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古風韻致。

      2、圈的比較

      中國傳統繪畫對于圈這種形式的表現往往存在于特定的環境題材之中,用以表現畫面中較為突出的構成要素,如日月、瓜果等。而在表現形制上,通過改變圈的大小、飽滿程度、殘缺、虛實、疊合等程度的不同,亦能產生不同的裝飾效果。在版畫中,由于受到材料和刀法的限制,對于圈的圓潤表現較為困難。因而圈在其中往往只是運用在一些必要的位置上。而康熙五彩中對圈的表現方式就顯得更為靈活。除了在樹木、器物、云水紋等常見的題材上普遍運用,在鳥獸、蟲魚等物象的表現上也常出現。如康熙五彩《綬帶鳥繡球花卉圖將軍罐》,肩寬腹鼓的器型特點決定了其裝飾風格須與之匹配自然。其中多處采用點圈的方式進行表現,而最為突出的位置在于畫面中的繡球花,圈造型飽滿,層次豐富而清晰,是康熙時期以圈表現的典型五彩器物。

      3、線的比較

      對于以造型見長的版畫藝術而言,線是決定其造型風格特征的首要因素。在作為造型輪廓對畫面走向、布局產生約束規劃的同時,也作為畫面中人物、事物的造型表現者參與其中。無論是傳統版畫還是康熙五彩,二者在線的表現特征上也存在共通之處。版畫中對線的表現與中國傳統繪畫相似,計黑當白,明人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著名的“十八描”。通過對不同規制的用線方式,對線條參與畫面的長短、粗細、曲直、頓挫等特點進行不同的歸類,以此在實際創作中找到方法和規律。在版畫中,由于受到刀法力度等因素的影響,對于書畫線描方式的吸收有限,多表現為鐵線描、行云流水描、釘頭鼠尾描等。而康熙粉彩在用線方式上也表現出類似的特點,只不過在強調筆法剛勁的同時,更注重筆法的變換,曲中有直、柔中帶剛。在吸收版畫的幾種常見線描手法之外,還變換出琴弦描、棗核描等。其中鐵線描的運用更為廣泛突出。多表現在輪廓線較長的景物中,如樹干、枝條、人的衣袂等等,邊緣清晰明快、毫不拖沓。例如在刻畫梅花枝葉的造型時,二者往往都采用釘頭鼠尾描的形式來刻畫枝梢的連接處。在花瓣處,線條表現自由、收放自如。

      三、結語

      傳統版畫與康熙五彩在裝飾形式上的相似之處體現的是二者的傳承及發展關系。同時,反映在裝飾思想上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關系。從二者在表現手法上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到,傳統版畫對康熙五彩的影響途徑主要是通過技法、構圖、造型等方面展開的。而康熙五彩又在吸收版畫工藝精華的基礎上,通過發揮自身在敷色、筆法上的優勢,對這種母體藝術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責任編輯:涂春承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