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文化

      小陶陶 2019-06-07   33
      0
      0

      景德鎮手繪節節高陶瓷酒壇

      景德鎮陶瓷發展歷史源遠流長,他的存在不僅僅是藝術史上輝煌的一筆,更加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最濃墨重彩的文化積淀之一,藝術陶瓷的歷史意義甚至在中國自古以來的外交史上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說到景德鎮制陶業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年間,但那時的陶器制品只能稱之為“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能自產自用,并不遠銷,所以那時陶瓷的影響非常有限,幾乎并不為外人所知。然后經過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景德鎮的陶瓷燒制技術漸漸凸顯出來。
      到了五代時期,景德鎮成為了當時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并且憑其在白瓷高超燒制技術而奠定了自己在制瓷界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為以后景德鎮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時光荏苒輾轉到了宋代,隨著那時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陶瓷業的生產銷售也出現一派蓬勃景象。那時,宋代全國有宮、哥、汝、定、鈞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窯獨創青白瓷的燒造,并以景德鎮窯為中心,形成了并列于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龍泉窯等窯系的青白瓷窯系。當年青白瓷窯系影響面之大,在宋代六大窯系中居于首位。景德鎮在宋代因創燒青白瓷器而獨樹一幟,而就是這時,得以用皇帝宋真宗的“景德”年號為鎮名,從此“景德鎮”稱號享譽全球,也由此開始逐步走向全國的制瓷中心。
      這時的景德鎮制瓷也以近乎鼎盛時期,到了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間,元朝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對景德鎮瓷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此時景德鎮在制瓷原料上已從原有的瓷土配方加以改進,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瓷器燒成中的變形率,并為日后大型器物的燒制創造了條件。元代景德鎮瓷業發展的突出成就表現在青花瓷、釉里紅瓷、卵白釉瓷以及紅釉、藍釉、孔雀綠釉等新品種的燒制成功。在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后、技術創新的重要時期,到了元代后期,全國很多瓷窯已經漸漸消失,而景德鎮窯真正成為陶瓷制造業的代表。
      歷經元代至明代時期,景德鎮已幾乎成為中國陶瓷制造業的一支獨秀。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鎮的瓷器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甚至外銷瓷的數量也是巨大的,近年來東南亞地區,尤其像印度尼西亞等地,經常有大批明代瓷器的發現,數量驚人,中東地區同樣十分可觀。
      明代晚期,中國瓷器遠銷歐美各地,墨西哥在修筑地鐵時還發現了明代五彩瓷的碎片。而高質量瓷器的代表便是宮廷所用的瓷制品,那時的宮廷御用瓷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真正代表了時代特征的正是景德鎮瓷器。明代洪武年間設置了御器廠以后,為了滿足宮廷用瓷需要,為追求最高水準的陶瓷制品,景德鎮的制瓷業不斷生產新品種,不惜代價提高產品質量,因而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而民窯在此基礎上,同樣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宮廷所需的御器——欽限瓷器,實際上是由民窯中“官古器”戶燒造的。那時民間的中、上階層居民,幾乎都使用景德鎮民窯所產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
      到了清代,景德鎮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為突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稱盛世,景德鎮不僅始終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業生產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晚清六朝時期,陶瓷當數光緒御窯器最為精良。那時無論官窯還是民窯,仿古風頗盛行,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從清末到民國,仿古瓷、美術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沿襲舊制,繼承中亦有創新。清末民初興起的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的面貌,追求一種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從此開創了陶瓷彩繪文人畫派的先河。至民國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為景德鎮美術陶瓷的主流。
      說到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歷程,就有必要舉例一些代表陶瓷種類。景德鎮的陶瓷至宋起發展壯大,其中宋朝以青白瓷為代表,這青白瓷晚清后又稱之為“影青”、“隱青”等,其特點是釉色如玉,白中泛青。青白瓷的制作水平已超出當年其他南北名窯的制作水準。據現代測試,宋景德鎮湖田、湘湖青白瓷標本瓷胎的白度達到76.5%,釉面透光度達到1.19%。為此專家評價:“宋代青白瓷不僅遠遠超過了越窯,使釉的質感達到了如玉的要求,而且也幾乎具備了與玉器無別的質地”。
      而提起精品陶瓷就不得不提青花瓷了,青花瓷不僅料色青翠艷麗,釉質瑩徹透亮,而且筆觸之間極富層次。青花瓷的發展至元代才趨于成熟,目前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極少,有著極其高的收藏價值。永樂和宣德時期是明代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永樂瓷以青花、鮮紅釉和甜白釉最為著名,并新創了低溫黃、綠釉彩瓷的新品種。宣德器更為成熟,品種大大增加,其發色濃艷深沉的青花瓷成為明代青花瓷之冠。這時新創的品種有斗彩、青花填黃、青花填紅、灑藍、天青釉等。成化瓷器是明代瓷器發展的又一高峰,其瓷質細潤晶瑩,薄如蛋殼,品種以青花和斗彩著稱,此時青花呈色淡雅,別具一格,而斗彩在宣德基礎上達到了明代的頂峰,其代表的器物有雞缸杯、天字罐等。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琺瑯彩瓷試燒成功。爾后又將畫琺瑯法逐漸運用到五彩中,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粉彩瓷。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燒制琺瑯彩瓷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而由琺瑯彩發展而來的粉彩瓷,其技藝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澤粉潤華滋,裝飾精巧秀逸,顯得異常柔麗高雅;雍正時期,首創以青花料在坯體上勾勒紋樣,成瓷后進行釉上粉彩裝飾,使粉彩的明艷、青花的幽靚爭妍斗艷,相得益彰,更別具一番清俊華麗之美。雍正時期研制成功的高溫窯變釉,絢麗斑斕,流光溢彩。
      之后歷經民國直至現代,景德鎮的制瓷業,仍在不斷地進步、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現在景德鎮的陶瓷涉及領域越來越寬廣,不僅是日用陶瓷、觀賞收藏類陶瓷,甚至工業航空航天類陶瓷都有著景德鎮瓷器的身影。
      千年瓷都,經久傳承;瓷魂永存,代代相襲。各式各樣的陶瓷精品,融入在中國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在工匠手中飛速旋轉的軸輪上鑄出一件一件半成品,然后在畫工筆下用明艷絢麗的色彩描繪出唯美意境,在千年不息的熊熊爐火中燒制出“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白如玉”的陶瓷成品,不論是陳列在展廳的櫥窗內,還是擺放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將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陶瓷的出現、發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榮耀。

      責任編輯:涂春承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