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對奈良三彩的影響
-
小陶陶
2019-06-02 217
00
當人們談到奈良三彩的時候,常認為奈良三彩是唐三彩的照搬照抄。這種觀點,只看到了唐三彩的強烈影響,而忽略了日本人民在吸收唐文化的過程中的改造和創新。雖然奈良三彩是仿唐三彩而制成,但是,日本工匠們在模仿唐三彩的基礎上也注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滲透了自己的審美情趣,對唐三彩的形與色等方面加以選擇和改造而制成帶有日本味道的奈良三彩的。
1、胎質及化妝土的比較
唐三彩的胎質有兩種,一種色澤呈淡紅色,質地有粗有細;另一種胎土的含鐵量較低,質地細膩光亮,色澤多呈白色。至于奈良三彩的胎質,以正倉院三彩的胎質為例,其胎土的含鐵量較高,質地中不僅夾雜許多小砂礫,較為粗糙,且大多都是用氧化焰燒成的,色澤呈紅蛋殼色。也有一些是用還原焰燒成的,其色澤呈灰白色。
唐三彩器一般在施釉之前,普遍先在器表施一層白色化妝土,也稱“護胎釉”。 而這種白色化妝土在奈良三彩包括正倉院三彩的身上是看不到的。這說明它對于胎體表面的色澤和質感要求不高。奈良三彩中大多使用色澤濃厚的綠釉,現在看來,也有可能是為了掩蓋坯體表面泛紅這一不足。
2、使用功能與造型的比較
盛唐之時,唐三彩主要是用作殉葬的明器,這是歷來的中日研究者們一致的認識。從唐三彩材料的化學性質來看,它作為盛裝液體的容器,也具有比較大的實用性。李知宴對于唐三彩的使用用途曾做出過這樣的論述:“唐三彩是高級藝術品,它除了作為生活用品之外,更主要的是用作陪葬品的。”因此,唐三彩的用途較為廣泛,既有明器,也有數量眾多的生活用具,因此器型種類繁多,造型較為復雜。不僅有器皿類、俑類、玩具類,還有一些大型的建筑構件等。
奈良三彩則不同。正倉院所藏的三彩除一件三彩塔和三彩鼓胴外,基本都是器皿類。其使用功能一般被認為是東大寺進行佛教儀式時使用的禮器,它們多供舉行祭祀、佛事之用。由于奈良三彩使用功能的單一性,限制了其造型的多樣化。奈良出土的奈良三彩器物種類,主要有缽、碗、盤、瓶、盅、壺、杯、罐、碟等。此外,遣唐僧對唐三彩特別感興趣,因此奈良三彩還作為藏骨器、磚、瓦來使用。
3、色釉裝飾的比較
唐三彩使用的釉色非常豐富,并不局限于黃、綠、褐三種,還有藍色、白色、黑色、淺黃和茄紫等色,它以黃褐色為主色調,彰顯了豪華燦爛的唐代貴族文化,明亮華麗沒有絲毫的陰暗感。奈良三彩多以白色、綠色為主色調,從絢麗中回歸清靜,滲透了日本人內在的一種宗教情懷。
唐三彩在施釉時,為了不讓器底、圈足部分的釉與雜物粘連造成次品或廢品,所以常常不給器底和圈足部分施釉,使器物的底部露胎。通常,我們將這種施釉法叫做“施半身釉法”。此外,由于唐三彩器物上面部分的釉層較厚,燒成的過程中器物下部經常會出現色釉向下流淌的效果。而奈良三彩采用的卻是“施全身釉法”,且上下部分的釉層厚度基本相同,所以從已出土的奈良三彩器來看,并不存在唐三彩那樣露胎和淌釉的現象。
4、成型方法和裝飾技法的比較
由于唐三彩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因而其成型方式也較為多樣,其中器皿類品種除了手工拉坯成型外,還有模印、粘結等成型手段,且其拉坯成型的方向為逆時針,俑類等品種主要采用雕塑法成型。唐三彩的裝飾技法也富于變化,普遍采用了堆塑、捏塑、刻花、印花、貼花、劃花等技法。印花多飾于模印手制的器類,貼花多飾于輪制圓形的器物上。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再貼于器壁的裝飾部位,紋飾突起,有淺浮雕的效果。而奈良三彩器皿類品種幾乎全部都是手工拉坯成型,由于生產制作的陶工不同,所以拉坯成型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樣,日本陶工習慣以順時針方向來進行操作。奈良三彩器物的表面裝飾較為簡單,幾乎沒有像唐三彩那樣復雜的貼花、印花、堆塑等裝飾技法,只有簡單的陰刻或弦紋裝飾。
5、釉料的選用的比較
唐三彩所使用的釉料,一般都經過了精選和加工,所以成份比較細、比較純,所得的釉料色澤透明感較強。而奈良三彩釉料的成份相對來說就比較粗、比較雜,尤其以氧化銅最為突出,正因為如此,它的釉料色澤就較渾濁,缺少透明感。
6、燒成工藝的比較
唐三彩絕大部分是通過兩次焙燒。在未施釉以前,首先要經過一次素燒,然后再進行第二次釉燒,但也有少數小件俑類或小件生活器皿沒有經過素燒階段,直接在胎體上施釉進行一次燒制。而通過對胎釉的細致觀察,奈良三彩幾乎沒有一件是一次燒成的,在釉燒之前,都必須進行第一次素燒,而且素燒的溫度要高于釉燒溫度50-100℃。
7、紋飾圖案的比較
唐三彩的紋飾豐富多彩,其中紋飾主要有柿蒂紋、蔓草紋、聯珠紋、花草紋等,有些器物的紋飾還帶有中亞特色。而日本奈良三彩的紋飾,比較單調。其色釉圖案構成常見的紋飾基本分為兩類,有黃、綠、白或者白、褐、綠相配的網狀帶斑點紋和綠、白相間的“W”或“M”紋。其中“W”或“M”紋在唐三彩器皿中也有運用,但紋樣筆觸較為整潔規整;網狀紋在唐三彩中并不常見。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