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的瓷繪藝術
-
小陶陶
2019-06-19 107
00
“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時期瓷器的代名詞。雖然學術界對八個人的定位還有一些異議,但就像我們對待“楊州八怪”的態度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撇開這些名詞的爭論,去實實在在地看看他們的作品。作品才是品評一切藝術價值的標尺和對象。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鄧碧珊、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畢伯濤、何許人等人中,我們發現是這樣一個群體共同延續了景德鎮瓷器的余緒,也是他們使得我們在近代景德鎮的瓷業史上找到了一些自信。
“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象?!爸樯桨擞选钡某霈F是有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務是為統治階級服務,身份和創作沒有自主性,也沒有結社的自然條件,他們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時序發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于是他們就像其他文人一樣具備了形成藝術雅集或藝術社團的條件。他們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 1 8 8 8 - 1 9 6 1 )在《珠山八友雅集圖》中表述的一樣: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這種帶有自娛意味的直抒胸臆,讓人看到了無奈,也看到了景德鎮瓷業的危機局面。
“珠山八友”思想成熟的時候,清朝的統治已經結束。這在陶瓷的創作思想上是獲得了解放。下面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慢慢解讀。王琦(1886- 1933)是“珠山八友”的領軍人物,他在汪曉棠和潘匋宇等人的影響下,先與王大凡等人發起和組織“景德鎮陶瓷研究社”,后又于1 9 2 8年與王大凡等人組成藝術團體——“月圓會”,借此抒發胸志,以瓷會友,作為“八友”之首,王琦的陶瓷藝術成就自然值得人們關注。他的人物瓷畫在當時是獨樹一幟,并且帶有強烈的文人色彩,在他的寫意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楊州畫派畫家黃慎的影子。他不僅繼承了乾隆以來粉彩的傳統技法,而且嫻熟地將西洋的光影、明暗等表現技法糅合在瓷畫中,既有立體感,又有新鮮感,更富有時代感。由于他的瓷板畫像技術高超,聲名顯著,被時人譽為“西洋頭子”。王琦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他具備了文人畫家必備的文化素養,詩、詞、曲、書法、繪畫等都擅長。正是這些綜合素質,使得他在晚年開始變法——形成自己的面貌。線條變得渾厚而簡練,特別喜用中鋒表現,與題記的草書表現形式相得益彰,統一中求得變化。他的代表作有1925年創作的瓷板畫《桃園三結義》、1927年創作的《鐘馗》、1930年的《雪中送炭》、1931年的《麻姑獻壽》、1932年的《濟公》、1937年的《東籬采菊》等。
與王琦一樣,王大凡也來自安徽,都讀過私塾,且幼年都曾習中國畫,有良好的繪畫基本功。兩人不同的家庭境遇,卻走上了相同的人生道路。王大凡的制瓷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落地彩”技法上。何謂“落地彩”?是指所畫的物體——人物或花卉、動物等,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用色料涂于瓷胎,再罩上雪白、水綠燒成,不用渲染。他的瓷繪藝術整體風格面貌是粗細相間、兼工帶寫,充滿著文人意趣。由于他的技法獨創,并一度與崇尚“西洋油彩”的景德鎮制瓷業相抗衡,贏得了國際瓷業界的尊敬。王大凡也擅長人物畫,同時也善繪山水、花卉、動物等。人物畫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或文人詩境,如他1915年創作的瓷板畫《富貴壽考》(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1937年創作的《大富貴亦壽考》、1941年創作的《雞聲喚起中興業》、1`945年創作的《風塵三俠》等均是。王大凡筆下的動物也是栩栩如生,尤其是虎,如1947年創作的《猛虎下山》瓷板畫,就形象地抓住了猛虎的氣勢和空曠山境的氣氛。
王大凡風塵三俠陶瓷瓶
何許人,祖籍安徽,又名何處,字建德。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何許人主要以畫雪景瓷板畫為主,書法亦精?,F景德鎮陶瓷館收藏有一件他晚年時創作的《雪滿梁園》粉彩雪景瓷板畫。表現的是南宋都城汴梁十景之一的梁園雪霧。畫面渾厚秀潤,意境深遠,方寸間顯天地之氣。筆法明顯取自清初“四王”山水。畢伯濤(1885-1961)也是安徽人,后居鄱陽和景德鎮。名達,號黃山樵子。畢伯濤擅長粉彩花卉翎毛。景德鎮陶瓷館收藏有一件《雙燕鳴春》粉彩瓷板畫。描繪的是早春三月,桃花盛開,雙燕呢喃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在畢伯濤的很多作品中能看到他在表現枝干時喜用沒骨法,運筆較爽利,穿插有致。
鄧碧珊(1874一1930),字辟寰,號鐵肩子,江西余干人。曾為清朝秀才,他的瓷繪藝術貢獻主要表現在首創“九宮格”瓷繪肖像技法,也是景德鎮瓷繪肖像畫藝術的創始人。九宮是中國古代算法之一。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宮格也經常被運用于書法和繪畫的表現中。在他傳世的作品中,我們很少見到肖像畫作品,較多的是魚藻畫或建筑畫作品。如1 9 2 6年創作的《清白傳家》、1927年創作的《魚藻詩文花瓶》、1929年創作的《翻身一躍勝春雷》等以魚為題材的作品和早年的《福建金山塔》和《三蘇故宅》等建筑類題材作品,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他能將中國的傳統水墨技巧與東洋繪畫技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八友”中,他筆下的魚是最鮮活而又賦予生命力的。顯然,這得益于他年輕時期在鄱陽湖邊的生活經歷?!坝味簧ⅰ奔仁菍λL畫風格的描述,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與鄧碧珊不同的是,汪野亭(1884一1942)善繪淺絳山水,而且作畫的速度極快,人稱“汪快手”。汪野亭,名平,號元鑒,傳芳居士,江西樂平人。他的瓷繪藝術先從花鳥入手,再由山水出之。早年的墨彩山水受到好評,風格精細,喜用線皴法表現。中年風格老辣洗練。晚年豪放,大膽潑彩。他的貢獻是將淺絳彩瓷繪技術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淺絳彩是中國畫術語——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汪野亭將淺絳彩加以粉乳化,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從他的作品《春山江流圖》、《秋山論道圖》、《蘇堤春曉》、《湖山茅舍圖》、《攜琴訪友》、《秀山碧水》、《溪山煙雨》等中可以看到他的山水講究構圖的形式美法則,色彩的追求上開粉彩青綠山水之先河。
在“珠山八友”中,程意亭( 1 8 9 5 - 1 9 4 8 )和劉雨岑(1 9 04 -1 969 )是屬于晚輩。程意亭是江西樂平人,掌握著一手漂染制作顏色的技術,他的瓷畫主要以花鳥為主。劉雨岑也以花鳥畫為主,兩人的風格不同。程意亭以明快清麗見長,劉雨岑則以古雅秀健為主。程意亭于寫實和夸張中兼得,而劉雨岑寫實得則更富有生活情調,尤其是他創造的“水點桃花”技法,對后來瓷器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程意亭的代表作有《勁節不摧》(1925年作)、《寒梅艷影》(1935年作)、《芳菲春風》(1935年作)、《好鳥啼來春欲醉》(1945年作)等。劉雨岑的代表有《寫新羅山人大意》(1941年作)、《暖春圖》(1942年作)、《花鳥詩文杯》(1945年作)等。此外,值得提到的兩個人是田鶴仙(1894-1952)和徐仲南(1872-1953)。田鶴仙與王琦是好友,善山水,亦工梅花。王大凡就曾高度評價他:“山水清暉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成雙。”作品主要有《曉起臨池》(1939年作)、《春向群芳》(1944年作)等。徐仲南的作品主要以松竹為主,用筆粗細、濃淡相得益彰,一般不加烘染。代表作有《讀書窗外一枝斜》(1941年作)等。
“珠山八友”的八人定位其實并不重要,但他們的爭論還將繼續下去。作為一個藝術團體,是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定時代的藝術輝煌。隨著“珠山八友”藝術市場的不斷升溫,他們的瓷繪藝術研究必將引起重視。
責任編輯:涂春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