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嬰戲圖
-
小陶陶
2019-06-12 64
00
嬰戲圖顧名思義是以兒童游戲為題材,描繪孩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大多是活潑有趣、逗人喜愛,充滿歡樂喜慶的情景。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民俗心理,它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宋代李嵩《貨郎圖》這幅畫用線勾勒人物形態,略施淡彩,勾勒出平民階層兒童的歡樂情況。畫中小孩對貨郎趨之若鶩,纏繞母親要求買玩具的神情,有趣展現,盡顯民間純樸風情,有別于一般宮廷畫家喜愛絢麗的畫風。
景德鎮把嬰戲圖運用在瓷繪裝飾當中,宋代的景德鎮影青刻花瓷,因影青取青瓷和白瓷之長,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閃白,白中泛青。影青刻花瓷“色白花青”“體薄而潤”,造型稍長勻稱,挺拔秀美,瓷色純正,如冰似玉,青白相映,素雅恬靜,紋樣的內容豐富,形象簡煉,手法利索。刻花瓷有兩種:一種是以平刀為主,所謂平刀就是刻去花面周圍的地皮,使紋樣凸出,再在凸出的紋樣上,用側刀修飾刻花紋線條,完成花面。另一種是用側刀為主,即傾斜刀面,一刀刻劃的線條是一邊深,一邊淺,有寬有窄的各種線條,變化參差,形成紋飾,俗稱“半刀泥”。 刻劃花紋飾題材廣泛,有人們喜聞樂見的花卉牡丹、蓮花、秋菊、芙蓉、石榴、萱草等;動物有游魚、水鴨、鴛鴦、龍鳳、獅虎等;人物多為以胖娃娃為主題的“富貴宜男”、“嬰戲紋”等;如宋代影青瓷枕,枕面上繪一童子緊身華繡襯衫,腰束帶,足蹬長筒高靴,右手高舉秋杖,神態專注地準備擊打地面上的小球,雖然刻畫簡單,卻生動活潑,把一個在玩球的童子活靈活現展現在世人面前,顯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巧。
明清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幼童神態各異。明代宣德以前多為“庭園嬰戲”,孩子們在庭園內活動。宣德后,多為郊外嬰戲,孩子們嬉戲在戶外,且嬰孩的形象變化尤為分明,永、宣時期,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嬰戲。孩童形象折射出社會的安定。嘉靖、萬歷時期,孩子們長袍大褂,顯得頭重腳輕,頭特大,后腦凸出。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會政治經濟的衰落已經初見端倪。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國力衰竭,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嬰戲圖中,孩童們瘦骨嶙峋,腳奇長,后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明代五彩嬰戲圖蓋罐,畫面以青花斗彩繪制動態各異的童子,有的在彈琴,有的手拿荷花,有的燃放爆竹等等,憨態可愛,近處配以山石欄桿,顏色以古彩填色。
清代雍正、乾隆兩朝時,國家繁榮昌盛,老百姓安居樂業,皇帝貴族更加喜愛瓷器,他們對瓷器上的畫面構圖更加講究,對嬰戲圖畫工比較嚴謹,多見兒童衣紋清晰,眉清目秀,動作天真爛漫,惹人喜愛。用嬰戲圖描繪了“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當時的官窯瓷器嬰戲中的兒童姿態多樣,動作夸張,畫面多呈熱鬧愉悅的氣氛。如乾隆斗彩嬰戲圖玉壺春瓶通體斗彩描金裝飾,腹部主題紋飾是《庭院嬰戲圖》,共繪十六小童子,或捉迷藏,或斗蟋蟀、斗草、抬杠、玩秋千等,空間以竹石、芭蕉、欄桿、野花等為背景,小童子衣服色彩各異,或紫衣黃褲,或綠衣黃褲,或紅衣藍褲,并加以描金。瓶頸陪襯以變形的蕉葉紋,黃底折枝花紋和垂如意頭紋,將金彩引入斗彩畫面是乾隆斗彩瓷器的顯著特征,它既豐富了釉上彩的種類,又使畫面呈現出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清末以后,朝廷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國外列強侵入中國。在社會動蕩不安、封建政權江河日下之時,景德鎮的瓷器制造業受到很大的沖擊,生產瓷器銷售不出去,陶瓷繪畫的工藝也出現粗制濫造,嬰戲圖記錄下來的清朝中期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嬰戲圖上人物呆板笨拙,兒童粗頭大腦,反映了國運衰落的現實。
新中國成立以后,1951年4月,景德鎮已成立了合作總社籌委會,同時建立了景德鎮市第一瓷畫社。一些老藝人紛紛都進了瓷畫社。如王云泉、王步、趙惠民、張志湯、王錫良等等,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陶瓷美術家趙惠民的人物瓷畫,巧妙利用人物視角和陶瓷器型的變化特點,大膽夸張,精心布局,給人以造型準確,比例適度,結構合理,形態自然的視覺感受。他不僅能夠塑造出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而且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以形傳神,以情動人。如他50年代創作的《婦嬰圖》粉彩瓷板畫,描繪庭院內的柳陰下,一群活潑可愛、形象生動的小孩,圍著慈祥的母親,歡喜玩耍的情景。小孩天真爛漫,有的舉著風車,有的扯著青蛙,有的抱著玉免,人物各具形態,情景交融,互相呼應。母親形象端莊、體態秀美,畫家以優美的自然環境烘托母親賢淑善良的特征,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傳神,背景樹木勾描并填色精細,畫面粉潤柔和,色彩豐富,艷而不俗。顯示畫家超高的繪畫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
如今的當代陶瓷藝術家在如何表現嬰戲圖方面,都融入了現代人思想和情感,在刻畫人物方面都有自己的個性,都體現現代都市兒童的天真爛漫在里面。凸顯孩童游玩時的愉快心情,營造熱鬧快樂的氣氛;有的利用簡潔的線描,刻畫平民的市井風情。市井之民雖處在低下階層,物質生活不甚豐富,但小孩的天真、貪吃貪玩的性情仍溢于陶瓷上。如女陶藝家李磊穎所畫的童子就是現代兒童的表現,如其作品《童年的游戲》就是這樣表現的,她運用鮮亮顏色表現童子的服飾,逗趣的表情將孩童活潑可愛,童心童趣生動地表現出來。一個個圓圓的腦袋上長著毛茸茸頭發的小孩手里捧著豆子,喂著同樣毛茸茸的小雞。旁邊兩個孩童一人提著采滿青草的籃子頻頻回頭張望,充滿著好奇。另一孩童捧著竹籃和腳邊一小雞作交流狀。其可愛的表情無一不將孩童天真和好奇神態充分表達。畫家通過作品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歷表現給世人。
不同時代、不同季節、不同服飾、不同的花卉與場景設計,表現嬰戲也有區別,但連貫成一幅趣味橫生、可愛生動的古代兒童玩耍圖景,孩童嬉笑玩鬧、天真爛漫的意趣讓人愛不釋手。陶瓷藝術品的創造總能夠映現那個時代的特征。
責任編輯:涂春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