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陶瓷花鳥畫的時空意識
-
小陶陶
2019-04-25 87
00
陶瓷花鳥畫從唐長沙窯開始迄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作為陶瓷裝飾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征。不僅表現出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而且表現手法也呈現出多樣性,技巧和語言也不斷更新,風格形式走向多元化,尤其是時空意識的運用,與西方的傳統繪畫大相徑庭,可謂獨具特色。
西方的傳統繪畫是以再現為目標,畫家力圖在二維空間中再現和模仿二維空間的存在。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后,西方的藝術家們更加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把光學、解剖學等科學原理運用于繪畫之中,嚴格講究“透視法則”,用焦點透視的方法來觀察客觀事物,試圖在繪畫中尋求視覺的真實,促使繪畫的科學化。因而,科學的原則成為西方藝術遵循的普遍原則和金科玉律。但若以此目標來評判中國的繪畫,就會發現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說行不通。這是因為中國繪畫的時空表現往往與常理不符,不是現實時空的表現,畫家對時空的運用十分隨意,體現在繪畫之中的往往是畫家的心理時空。中國繪畫藝術的這種獨特的時空意識,在花鳥畫中有很好的體現,并成為花鳥畫的一大美學特征。而陶瓷花鳥畫在創作表現時則更多地秉承了這一藝術特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花鳥紋飾始終是伴隨著陶瓷生產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并逐漸形成反映社會審美意識的裝飾思想、造型規律和結構形式。花鳥紋樣廣泛而普遍地運用在陶瓷裝飾上,并形成獨特的審美意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花鳥本身形態萬千,色彩豐富。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花鳥奇特完美的形態結構,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節奏和韻律,使人們不得不驚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魅力。這些無疑都在客觀上激發著設計的創作靈感與激情。
二是由于花鳥的結構特點,在藝術加工時,較動物、人物、山水等其它題材更具有自由性。紋樣的組織、結構、造型、色彩的處理有極強的靈活性,表現起來無拘無束,適宜各種手法表現。
三是花鳥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界的花鳥千姿百態,或纖柔厚重,或飄逸樸拙,或素雅瑰麗……人們在與花鳥共存的過程中,往往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賦予花鳥隱喻、象征或人性化的品格。借助花鳥題材來反映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花鳥成為人們寄托情感的理想載體。
鶴是花鳥瓷畫裝飾常表現的題材。鶴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著密切的關系。鶴與鹿、花卉、松樹等紋樣組合,稱“六合同春”。因鹿與陸諧音,代表六;鶴與合諧音;春取于花,松常青同于春;“六合”泛指天地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寓意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構成一幅理想化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是我國陶瓷花鳥藝術設計與人文環境求“和”的又一種表現方式。
喜鵲被認為是傳遞吉兇信息的神鳥,一些文人常常在文學作品中描寫喜鵲。喜鵲不僅為詩文詠頌的對象,也是花鳥瓷畫裝飾的重要題材。在花鳥瓷畫裝飾圖案中,常常同其它形象組成別有新意的圖形。如兩只喜鵲畫在一起稱為雙喜;喜鵲與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同喜;把喜鵲同三只大圓果組合在一起,稱“喜報三元”;把喜鵲畫到梅枝上,稱之“喜鵲登梅”,有喜到眼前之意。在“喜相逢”圖案中,用兩只蝴蝶、兩只飛鳥、兩朵花相對排列的形式,傳達出“好事成雙”、“兩全齊美”的美妙意境,這種超時空意識,代表了人們追求現實生活美滿的要求。
梅、蘭、竹、菊這四種花卉,其不同的內涵品質被世人稱之為“四君子”;還有紫荊的葉子形狀如“心”,故象征同心和團結;橄欖枝象征平安,萱草意含忘憂;梓樹喻能人,甘棠喻能臣;牡丹花比喻春,荷花比喻夏,菊花比喻秋,梅花比喻冬等。四季花還可變化組合,如桃花、茉莉、桂花、水仙等。這種將百姓喜聞樂見的花卉組合在一起,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物象組織起來,象征四季平安、祥和、富貴昌盛,是中國人文思想求天下之大和在藝術設計中的突出體現。所以在世界范圍內,在許多暢銷的陶瓷商品中,花鳥紋樣一直是人們比較喜歡的裝飾題材。
時空意識不僅局限于畫面空間的構成形式,而且是畫面形式所傳遞出來的一種境界,一種感覺,一種氣象。陶瓷花鳥畫強調主觀的加工取舍、概括集中,抓住主要的本質東西,也就是抓住它的特點,對重點突出的形象刻畫入微。花鳥畫不是自然描繪,應刪繁就簡,對不[來自wWw.Lw5u.coM]需要的旁枝末節,大膽簡化,留有空白,更富有想象力。陶瓷花鳥畫,根據內容表現的需要,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在一個畫面上同時表現四季花。這種時空意識的獨特性,藝術與現實的差異性,在許多陶瓷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如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王錫良、秦錫麟、戴榮華、劉平、李林洪、熊漢中等人聯袂創作的大型瓷板畫“繁花似錦”,就是在一塊瓷板上描繪了迎春花、荷花、蘭花、菊花、梅花、水仙等四季花卉,而且陶藝家們靈活有機地采用了俯視、平視、仰視三種視點觀察和表現筆下的百花,擺脫了現實空間對物象的限制,沖破了客觀的物理時空,充分地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為情造景,在畫面中為自己、為觀念營造出一個自由的心理時空。
景德鎮的陶瓷花鳥畫所顯現出來的自由的時空意識,是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陰陽學說和老莊哲學影響的。清人丁皋在《寫真秘訣》中說:“凡大下之事事物物,總不外乎陰陽……惟其有陰有陽,故筆有虛有實”。陶瓷花鳥畫也正是利用“虛實相生”來取得畫面的靈動,來反映“道”的。此外,中國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也與西方不同。陸機在《文賦》中說:“其始焉,收視反聽,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就是要求藝術家們用心去感受世界。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作畫也經常“畫物多不同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宋?沈括《夢溪筆談》)。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突破人類視覺的局限,突破觀照對象的局限,在有限中求得無限。中國繪畫中的視點是自由的,即所謂的散點透視,要求藝術家們用心去感受世界。陶瓷花鳥畫的透視,則是通過景物的疏密、聚散、虛實、俯仰、反正、向背等來說明和反映畫家的觀察視點。所以,為了繪畫主題的表現,為了創作主體內在精神的傳達,在同一畫面中可以經營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物象,更可以超越現實的時空,表現異時異地的物象。只有這樣,陶瓷花鳥畫在時空的處理上才更具有靈活性。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