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在景德鎮陶瓷藝術中的應用
-
小陶陶
2019-04-25 85
00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而陶瓷繪畫雖是一種造型藝術,但它實際上也是一種語言藝術。文學藝術與陶瓷藝術盡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卻有著重要的關聯。
一、文學藝術與陶瓷藝術的共同點
文學藝術與陶瓷藝術他們產生的共同點非常相似,文學起源于語言文字,它是借用語言文字述說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活動,其實質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有一定目的記錄、調整、夸張自然界,使之發生物質變換,即改變自然物的形態或性質上的闡述。當人們不自覺的把有意義的勞動以及大自然的情景以語言文字記錄下來,再添入藝術語言,進而成了文學。
細分析陶瓷繪畫藝術也起源于語言文字,最早的文字是以最原始的造字圖形來表達其意,被稱之“象形字”,象形字是以繪畫的形式來述說人們的意圖,圖畫性質雖不那么強,但它有象征性的意義。因為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隨著歷史滄桑的變革,慢慢地語言文字從象形文字中脫穎而出,演變成如今的語言文字。而圖形也隨著漫長的寫實階段,使象形的圖文越來越生動,朝著有塑造形象的方向發展,演變成如今的含有藝術性的造型圖案。陶瓷繪畫也正是造型語言的一個門類,與中國傳統繪畫緊密相連,因此說它們產生的共同點是相似的。
二、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
一切物資生活和歷史演變,文學可以用語言形式去廣泛表達,文學長于敘事,長于展示文學形象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過程,因此被稱之時間藝術,而陶瓷藝術可借用文學藝術對歷史以及自然界夸張述說,以想象空間用造型加以藝術形式來展現,因此被稱之空間藝術。傳統空間藝術當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得到充分肯定和發展。在繪畫空間上,空間藝術往往表現為對大自然的夸張并從中找到恰當的姿態,而不是與他相抗衡。崇尚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及事物之間內在關系的有機自然觀,講究陰陽相合,從而把人與自然、自我加以統一。時間是歷史的演變過程,它可突破空間的限制,因此許多文學藝術作品成了陶瓷藝術創作的素材。
三、文學在陶瓷藝術中的應用
自陶畫產生以來,那些活生生的陶畫造型,與自然界的動物幾乎相似,最初是純寫實的,是先民實際生活的再現。正如人們不能否認原始文學的審美一樣,同樣不能否認這些寫實性地陶畫的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隨著歷史的演變,先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原始的寫實圖形再也滿足不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有意識的“虛”與“實” 的形象開始產生,文學中的典故、神話、詩歌溶于畫中。這也是文明發展軌跡中,影響后來陶瓷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更何況比繪畫藝術發展早的文學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因此眾多文學藝術素材成了陶瓷繪畫藝術的選材基地,使陶藝家們從文學的素材中獲得十分有益的啟示!如著名古典文學《紅樓夢》、《三國演義》、《西廂記》等,其素材在陶瓷繪畫藝術中就得到廣泛應用。還有詩歌,無論是屈原的悲歌,還是李白的豪放,以及杜甫的落泊,他們的詩句在陶瓷藝術家們的筆下也得到很好的再現。神話也是如此,如《麻姑獻壽》、《天女散花》、《西游記》、《洛神斌》等等,就連有些陶瓷的造型都與文學詩歌有關,如玉壺春瓶,就是由“玉壺先春”詩句而命名。因此,把文學藝術與陶瓷藝術稱之為姊妹藝術是不過分的。
陶瓷繪畫藝術和文學藝術,盡管藝術種類不同,但在本質上二類藝術的藝術語言是可互通的,通過相互借鑒來塑造藝術形象,以此來感動欣賞者。清末民國初,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這些文人墨客的出現,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象。因此這一時期的瓷畫藝術中國畫味極濃,文化品位極深。劉雨岑的花鳥作品“百千寒雀下空庭 小集樹梢語晚晴”就是很好地應用了南宋杰出詩人楊萬里的著名詩句為點綴。程意亭的“疏枝最耐存霜圃,晚節偏宜映月窗”陶瓷花鳥畫也是如此,在空白處應用了宋代詩人方九功《菊花》里的一段詩句來點題,使作品融入了“詩情畫意”。他的另一幅自己配詩的作品“踈枝最耐存霜圃,晚節偏宜映月窗”,在構圖上別具匠心;報喜鳥停棲枝桿紅葉間形成“點”,以枝桿十字交叉形成“線”,菊葉設在其間形成“面”;再以菊花襯于其下形成烘托,此作品點、線、面俱到。作品工整細膩,構圖考究,顯示畫家善于經營位置的藝術功力。畫風質樸、清雅、細膩,畫中詩句對仗工整、珠聯璧合,他的文化底蘊神氣活現地好像從書本融入畫中,文學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尋味,形成了動人的故事。讓觀畫者既欣賞了花鳥繪畫藝術,又欣賞了名詩絕句,展示了創作意圖,不愧是名家之高招,大師之手筆。但要用陶瓷藝術手段,塑造一個文學題材的藝術形象,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畫卷,其難度巨大。如特大型陶瓷瓷板畫《清明上河圖》,它濃縮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超長畫卷。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構圖起伏有序,筆墨技巧兼工帶寫,人物生動傳神。牲畜、房舍、舟船、城廊、橋梁、樹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看完全畫猶如讀完了一部文學小說。
四、自我修養是畫者的根基
之所以名家作品能有這么豐富的文學品味,與他們的文化修養分不開的,因此說,作為畫者文化修養是前題。陶瓷繪畫雖是造型藝術,但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象型而描繪,而是為了表達畫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卻是抽象的,怎樣才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這便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和事物的塑造能力。為什么這樣說呢,當你腦海里有著一定的文學修養,一旦被某種場景打動時,你的文化素養就會沖擊你的大腦神經系統,創作靈感就會隨之產生,創作才會得心應手,已有的文化學識就會在創作當中顯現,作品才有欣賞價值。《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此話告訴人們;人在學習文學中是需要刻苦努力的,這樣才能取得文學上的成功。正如一塊玉,只有經過不斷的打磨才有可能變成美玉,否則只會是一塊沒有光彩的石頭一樣,毫不起眼。這句話對于繪畫者尤為恰當。否則那只能是畫型而型,象沒光彩的石頭,毫不起眼。說白了即使有再高超的繪畫技能,忽視各方面文化的熏陶,畫出來的東西肯定缺乏品味,畫得再多,也只能是“畫匠”之筆。有句話說得好:“文學作品是人們心中的風景”。
也就是說繪畫作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學素質,他的腦神經自然會聯想文學中比喻夸張的景象,便能很好地把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融入畫作中去,感情化的形象語言在畫面中就會體現出來,繪畫作品便成了形象的文學,凝固了的語言藝術。
陶瓷藝術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實地復制文學藝術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高度集中、高度凝練的藝術形象,使觀賞者感覺到既像是自己感覺中的文學形象,同時又感覺到這是一個新的藝術創造,在贊嘆藝術技巧高超的同時,感受到一種美感的沖擊力。不起眼的陶瓷畫作它只能告訴你:去奮發努力吧,好的陶瓷畫作它也會告訴你:成功在于學而用之。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