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亞:北宋鈞瓷的繁榮時期
-
小陶陶
2019-07-31 2437
15170
鈞瓷在北宋為何處于鼎盛時間,這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正是這多種因素,為鈞瓷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保證。
在政治上,宋朝采取“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的政策。宋朝長期處于一種不安定的狀態,而臨著遼、金、夏諸政權的威脅和人侵,統治者對內集權,強化統治,對外忍辱求和,甚至屈膝稱臣。雖然處于外臨強敵、內亂不斷的局面,但宋朝的最高統治集團卻依然揮霍奢華,生活腐敗。他們大興土木,建造豪奢的樓閣庭院,搜盡天下奇花異木,供自己欣賞玩弄。
北宋鈞窯天青釉碗(1925年鄢陵縣出土)
雖然宋代統治者沿襲了唐朝的奢靡享樂,但在享樂情調上卻是大相徑庭。唐朝盛世付那種絢麗、張揚、富貴、安樂的情調已不復存在。宋代統治者均審美格調中,更渲染著一種憂慮、孤清、典雅的氣氛。宋代知識分子的數量超過了之前任何朝代,他們取代世家大族成為中堅力量,影響著整個時代文化走向與審美風尚。精美、典雅、神韻及成是他們追求的審美情趣。
在經濟上,宋代是封建社會轉型階段,雖然主導性經濟依然是自然經濟,但是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了城市經濟的繁榮,而城市又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市場空間,構成了區域性市場的樞紐。城市經濟意義的提高,使得城市工商業隊伍不斷擴大,宋代坊市合一,城市店鋪林立,為手工業的專業化分工提供了條件。
北宋鈞窯天蘭釉鈞瓷三足爐(1963年禹縣出土)
宋代“草市”的形成,在農村經濟的基礎上,成為溝通城鄉經濟的紐帶。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陶瓷行業的蓬勃發展。宋代瓷窯遍布全國,專為宮廷燒制瓷器的官窯和大量燒造民間用瓷的民窯,生產規模巨大。由于它們在工藝、釉色、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窯體系,鈞、定、汝、官、哥五大名窯體系。這些都為鈞瓷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環境。
在文化上崇文抑武的政策給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特別是文人畫的創作,已經達到了一個藝術的頂峰,它不拘泥于形式,追求“象外之象”、“韻外之旨”的藝術境界,同鈞瓷的窯變釉畫有異曲同工之秒,得到了美學家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由于知識分子階層的形式與壯大,宋代美學思想已經趨于成熟階段。以儒釋道的哲學觀點和認識方法來研究美的本質和審美規律,把主觀的審美體驗和意境情感放在了美學的主導地位。宋代提倡崇尚自然,提出了韻趣意境等審美理想,特別是“意境”這一概念被當作重要的美學范疇和美學理想肯定下來,與鈞瓷的“窯變”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取得了很好的契合。倡導“返璞歸真”的審美追求,對鈞瓷的造型風格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
本文作者:李雪亞,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當代青年鈞瓷藝術家,1973年出生在禹州市神垕鎮,高中畢業后進入神垕鎮鎮辦瓷廠——東風瓷廠工作,李雪亞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的《金鐘壺》、《南瓜壺》、《蓋壺》、《提梁壺》均榮獲河南省陶瓷設計大賽銀獎;《櫻桃壺》獲得最佳創意獎;在這里學習了制坯、配釉、上釉等一系列與鈞瓷相關的工藝制作流程。1996年,東風瓷廠宣布解體,不久,李雪亞便跟隨丈夫張韶璞創辦了永春鈞窯并發展至今。
李雪亞鈞瓷作品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