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結緣的鈞瓷藝術之旅--李勝強
-
小陶陶
2019-07-30 2474
10550
李勝強,1974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因愛結緣的鈞瓷藝術之旅--李勝強
李勝強最初結緣鈞瓷與她的妻子楊曉平有關。當年,李勝強本已到了禹州,有了一個較為體面和穩定的職業,因與鈞瓷大師楊志的女兒楊曉平相識相戀,開始識鈞瓷、逐漸愛上了鈞瓷。于是,風華正茂的李勝強毅然放棄原有的工作,于1994年進入楊志鈞瓷藝術創作室,拜楊志為師,學習傳統鈞瓷制作技藝。與大師之女的邂逅,成就了一段鈞藝佳話。
在楊志大師的指導下,李勝強從基礎知識學起,重視傳統技藝實踐,勤學苦練拉坯技藝,認真鉆研生產的每個技術環節和細節。他苦練傳統手拉坯技藝,潛心研究新釉種,特別注重探索浸釉、噴釉、抹釉和醮釉等施釉過程中的規律,并在傳承傳統技藝中大膽創新。2001年,年輕的李勝強開始嶄露頭角,作品《出戟尊》、《斗笠碗》、《玄紋瓶》、《荷口玉壺春》同獲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珍品獎。隨后,相繼創作的《蓮座瓶》、《步步高升》、《琴瓶》等得意之作,又摘大獎。
西域佛音 | 李勝強作品
此時,李勝強開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規劃。2007年,李勝強和妻子楊曉平創建了李勝強鈞瓷藝術工作室,正式開始了因愛結緣的鈞瓷藝術之旅。楊曉平從小跟隨父親,受到父親和鈞瓷大師劉富安言傳身教,具有較為扎實的創作功底,獲得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她的作品,新穎別致、簡潔大氣,富有鈞瓷女藝人獨特的藝術語言。夫婦倆的一個共同的想法是,要站在父輩的肩膀上,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鈞瓷之路。
懷虔敬心求創新
與老一代的鈞瓷藝人相比,李勝強不僅重視實踐,還十分重視向書本學習。在他的書柜里,整齊地擺放著上百本專業書籍。其中,《青銅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藝術鑒賞》、《景德鎮瓷板畫精品鑒識》、《中國工藝美術館雕刻藝術珍品集》等是他經常翻看的書,書中留下了許多旁批的痕跡。在跟隨楊志大師學藝和實踐的過程中,李勝強對鈞瓷有了獨到的感悟。他認為,任何時期,任何瓷種的進步,離不開對歷史的傳承,更離不開對文化的汲取,只有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新鮮題材,才能集聚足夠的動能進行創新。“現代鈞瓷藝人應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審美觀和更加嚴謹的現代實驗,尋求創新與突破。”
燈語 | 李勝強作品
“大漠波濤熱浪涌,樓蘭文明沒其中。鈞窯爐火千年紅,吾求技藝添春風。”李勝強在一個筆記本中,工整地用一首首小詩記錄下他的創作靈感,抒發著自己對鈞藝孜孜追求的情懷。多年來,李勝強夫婦懷著對鈞瓷藝術的虔誠與敬畏,依托傳統鈞瓷釉種,通過反復試驗,相繼研發出了“羽毛釉”、“龜背釉”、“翡翠紅釉”、“雪舞銀龍釉”等釉色。
李勝強還有《日月同輝》、《攀登》、《水中花》、《玉暖冰河》等代表作。他多次參加國內外陶瓷藝術大展,榮獲國家級大獎20余項、省級大獎30余項,作品深得鈞瓷愛好者與收藏界人士的高度好評。
放眼李勝強的作品,從器型設計到釉色搭配,都富有獨特的型釉藝術語言,作品從生活中的點滴體悟發源,為人們鋪開經過精心構思的精美立體畫卷,講述切中心弦的傳說、故事和心語。
站在成就的路口回看過去,李勝強仿佛覺得自己經歷了一場始于愛情邂逅的宿命之旅,所有的偶遇都是必然。那些美麗的鈞釉、雋永的器型,似乎從來就存在于鈞藝長河之中,只待有緣人發掘。
“鈞瓷藝術美的核心是窯變,是釉色在火中的幻化。正是有了這種萬彩變化,鈞瓷才有了生命力。”李勝強說。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