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躍進:燃起一爐風雅
-
小陶陶
2021-08-23 泉州晚報,記者 曾廣太 文/圖1208
13500
三足鼎爐
簋式爐
香爐的釉與坯體渾然一體
燃香是古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禮儀形式。當香品的承載器物——香爐與陶瓷技藝相遇時,會碰撞出怎樣的藝術火花?各式各樣的陶瓷香爐清新悅目,讓人深刻感受到陶瓷技藝對古香爐文化的另一種傳承和創新。
三足鼎爐、簋式爐、蚰龍爐、戟耳爐、繩耳三足爐……造型豐富、風格各異、工藝精美的陶瓷香爐,營造出香爐世界里的風雅意境。比如,三足鼎爐是參照古代鼎爐制作而成,方唇、深腹、圜底,下承以三中空柱足;口沿上置對稱兩耳,胎質潔白堅致;通體施白釉,釉質瑩潔,釉層滋潤勻厚,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黃色;腹部裝飾兩道凸弦紋,古樸厚重。
據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泉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德化瓷燒制技藝”)蘇躍進介紹,陶瓷香爐的制作主要有幾個流程:在拉坯機上,將高白陶泥拉成型,拉出香爐的形狀;用修坯工具將爐身修平整,然后再修出香爐上的紋飾;用陶泥捏出龍耳及獸足,將捏好的龍耳及獸足對稱地黏貼在爐身,再用模具印出所需的紋飾貼上,做好后放著陰干;待坯體干透后再噴上象牙白釉,釉面需要噴得很均勻,噴完后待入窯;入窯后用氧化火燒制18個小時,在漫長的18小時過程中慢慢升溫到1320攝氏度,燒至1320攝氏度高溫后還需要保溫2小時,保溫完成后,等到陶瓷完全冷卻后出窯。
據業內人士介紹,燒制陶瓷的材料,最好選用原礦土加工,避免用顏料調配。經過精心調配的原材料用于古代香爐的制作上,能讓香爐的釉與坯體渾然一體,美如脂玉,質感強,使得作品古樸而又有現代的美感。
延續古香爐文化,不是對事物的重現,而是對文化重塑,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如果只是一味地延續復制原有的作品風格,停留在模仿上,將逐漸淪為量產化的工藝品,其藝術附加值會大大降低。而創新要有依據,有文化支撐,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才經得住歲月的考驗。比如螭龍鼎,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增添雕刻了吉祥物,以及一些細致的紋路,整個香爐看起來更為靈動。
泉州古陶瓷藝術家傅華中認為,陶瓷的審美價值不僅體現為獨特的造型、精致的裝飾,還體現為材質的合理選擇以及工藝的準確把握, 因此,陶瓷匠人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應充分調動瓷質獨特的魅力。制作陶瓷香爐除了需要考慮造型、色彩、線條、輪廓等,更重要的是盡展材質之美。與強調筆墨、虛實關系的國畫藝術相比,陶瓷香爐藝術更加注重材質美、空白美,瓷胎、光澤度、透明度、滋潤感等陶瓷材質屬性是陶瓷藝術得以精彩呈現的前提和基礎。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