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一組青釉瓷器 具重要參考價值
-
小陶陶
2018-09-12 中華陶瓷網2026
12530
圖1
圖2
圖3
2010年初,南水北調文物考古發掘工作中,在河北省贊皇縣西高村南的崗坡地,發現了一處由9座古墓組成的古墓群。該墓群規模大、排列有序,根據出土的墓志和文物,專家推斷該墓群為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是目前已發現少有的北朝大型家族墓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隨葬品,組合清晰、紀年明確,被稱為“北朝墓葬研究的標尺”。目前已清理出的150余件隨葬品,有陶俑、陶器、青瓷器、銅器以及墓志等。其中,這一組青釉瓷器頗為引人矚目。
東漢末年,隨著制瓷技術的進步,瓷器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在日常用器中的地位。縱觀中國陶瓷發展史,南北朝算得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段。這一時期,陶瓷工匠們通過不斷改變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青瓷”得以定型。相比較而言,河北地區制瓷業的發展較南方稍晚。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之后,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遷居民回歸。這些回歸居民帶回了南方越窯先進的青瓷燒造技術,這才迎來了北方青瓷燒造的輝煌時代。
北方青瓷從選料到制作,工藝流程比較講究。瓷窯大多選在瓷土優良、燃料充足、水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的淺山丘陵地帶。制作過程,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塊狀瓷石,再經粉碎、過濾、陳腐等工序,然后方可作坯。作坯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快輪拉坯,底足部位采用旋削工藝,因技法十分純熟,故器物造型普遍規整,足端削棱,形成倒角,制作干凈利落。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這組青釉瓷器,有碗、盤、壺、燭臺、長頸瓶、多足硯等,釉色青中帶黃,被認為是典型的北方青瓷,現擇選其中三件介紹如下:
青釉盤(圖1):器型較小,盤腹較深,盤內底飾花葉暗紋。胎體厚重、粗獷、質樸,盤子的口沿部位刻劃一道明顯的弦紋。圓盤內壁滿釉,釉層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釉面開片較為明顯,可見這一時期的胎釉結合不甚緊密。
青釉鐎斗(圖2):鐎斗,是一種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于兩漢魏晉,至唐宋逐漸消失。關于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它是溫酒器,有人認為它是煮茶的用具,也有人認為是敲擊警眾的器皿,《木蘭辭》“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中的“金柝”,就是“鐎斗”——對照上述種種用途,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這件鐎斗,顯然應當歸于專門用以隨葬“冥器”之列。此件青釉鐎斗,器身為圓口深腹,形如小盆,一側設有長柄,蹄足外撇,內外施青釉,素面無紋。
青釉燈(圖3):北朝青釉瓷器大多數光素無紋,有的有簡單的弦紋,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這件青釉燈,就是如此。整器由燈臺、燈柱和底座三部分組成。燈臺呈碗形,中心立有一圓形管狀燈柱。燈柱中空,外表裝飾有一圈圈凸棱的弦紋。底盤為敞口、平底。燈外施青釉,釉面開片。造型新穎美觀,小巧玲瓏。
出土于趙郡李氏家族墓的這組青釉瓷器,不但數量多且保存完好,清晰地見證了北朝時期制瓷業的發展水平。這些瓷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開片”問題,這是由釉層膨脹系數和瓷胎膨脹系數不同而造成的,說明當時的窯工們還沒有找到技術平衡點。除此之外,這組青釉瓷器,對于研究當時的風俗民情、日常生活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