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昆侖奴懷抱花瓶”泥塑歷史緣由和概況介紹

      小陶陶 2018-09-12   中華陶瓷網1183
      1450
      0

           說到玩具,目前可追溯至距今約5000年的“屈家嶺文化”,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中挖掘出一件“陶響球”,此為我國已知最早、最明確的玩具之一。而東漢王符的《潛夫論·浮侈篇》中,則描繪了漢代玩具業的浮光略影——“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或做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時間推進至北宋時期,我國古代的玩具市場已頗具規模,出現了“玩具專賣店”“玩具一條街”,生產和銷售規模均空前繁榮,制售玩具成為宋人的謀生手段之一,南宋時期,大量玩具藝人南遷,形成了以都城臨安為中心的玩具市場。正在此時,一種被制成寶塔、孩童、動物等各種形態的泥塑玩具極為流行,俗稱“泥貨”。每逢七夕(宋稱“乞巧節”)便大量上市,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磨喝樂”,一種可以搭配不同服飾,還可調節姿態的泥塑玩偶,堪稱古代的芭比娃娃,在當時即價格不菲。

            如圖所示這件宋代泥塑玩具,亦較為特殊,題材為昆侖奴懷抱花瓶,高約7、寬2.5厘米,站姿微屈,表情憨厚,模制燒成。此件玩具從線條到整體布局、從著裝到頭飾發型、從體態到神態情感縱然一體,惟妙惟肖。

            《晉書》卷三十《孝武文李太后傳》中記載:“時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意思是說,李太后在織坊中當宮人,因為她個高皮膚黑,宮人都說她是“昆侖人”。可見,在當時已有“昆侖”的稱謂存在了。隋唐時期,《新唐書》《太平廣記》乃至唐朝的詩歌、傳奇等都有“昆侖人”的記載。“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這是唐朝詩人張籍的詩歌《昆侖兒》,其中,第二句與第四句與這件昆侖奴泥塑玩具的體貌特征頗為相似。

            仔細考究,將“昆侖人”直譯為“黑人”,大多來自于南洋諸島和非洲地區,屬于一種泛稱,并非專指某一國家或地區。那么他們是如何來到遙遠的中土呢?以唐為例,部分昆侖人通過該地區或大食等西域諸國作為年貢,或隨商隊至大唐境內,亦不排除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遺留者。其來唐路線大致有二,其一為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昆侖人”多由此道而來;其二為海上絲綢之路,唐宋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大食等西域諸國經南海諸國至廣州、交州的貿易得到發展,“昆侖人”改由此道而來。

            唐時的長安,已成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各種膚色的居民游走于街巷之間。當時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昆侖奴,新羅婢”。由于“昆侖人”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著要,一些有頭面、有背景的人物出門,身后常常跟隨著一兩名“昆侖人”。而被販賣到中土的“昆侖人”地位低下,因為他們“能馴伏猛獸犀象”和“善游,入水不暝”,除成為家奴外,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昆侖奴”。至宋代,“昆侖奴”的稱謂已變得相當普遍。

            “牧瀆一塊泥,裝塐恣華侈。所恨肌體微,金珠載不起。雙罩紅紗廚,嬌立瓶花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愿如爾。豈知貧家兒,呱呱瘦如鬼。棄臥橋巷間,誰或顧生死。人賤不如泥,三嘆而已矣。”這是南宋詩人許棐的詩作《泥孩兒》,作品通過借物寫人,揭露了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而“泥孩兒”所指,正是這種流行于宋代的泥塑玩具。可見,一件泥塑玩具見證著一段中外交往的歷史,一段歷史訴說著千余年的過往滄桑。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