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大師翟群作品印象
-
小陶陶
2019-05-28 1763
14050
鈞瓷大師翟群作品印象
《“盛世蓮荷”茶壺》《華夏尊》《“空山初雪”容瓶》,一壺、一尊、一容瓶。這是華鼎鈞窯翟群大師新近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三件作品的基本造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和陶瓷設計大師、清華大學教授張守智親自挑選的這三件作品,形制、釉色各不相同,都絕非凡品。在鈞瓷界,翟群的鈞瓷茶具赫赫有名,他可以說是鈞瓷茶具產業化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以壺成器,一直以來,翟群也在傳統鈞瓷器型的燒制上傾注心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臨近春節,在神垕鎮華鼎鈞窯,翟群大師叫來兒子翟康洛,聊鈞藝、聊心得,也聊一聊鈞瓷藝術在翟家的傳承。
在不少鈞瓷愛好者的腦海中,提起華鼎鈞窯,可能有人需要想一想是誰的窯口,但提起翟群,估計沒有幾個人不知道。記者曾在一篇采訪中這樣描述翟群——內斂、沉穩、神采奕奕,也是很多人對翟群的印象。
10多歲即進入鈞瓷行業,至今翟群已經在這個行當歷練了40余年。由傳統器型入行,集鈞瓷造型、配釉、燒成等技藝于一身,直至在鈞瓷茶具上探索著鈞瓷行業發展的更多可能,翟群以其誠懇大氣的為人和型釉俱佳的鈞瓷作品成為鈞瓷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與很多鈞瓷人一樣,我們最開始參與鈞瓷燒制過程,是從傳統器型起步的。這也決定了大家在此后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不管如何探索,一定不能丟失傳統鈞瓷的本質和內涵。”翟群說。
鈞瓷《一桶壺》 翟群 作
了解翟群的人都知道,翟群在1976年進入神垕鎮勝利瓷廠工作。在勝利瓷廠,翟群歷任工藝師、技術副廠長、廠長等職,對傳統鈞瓷的造型、釉理、燒成及生產工藝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其后,翟群被河南省陶玻協會授予“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稱號,其也是該稱號的首批獲得者。1992年,翟群開始在孔家鈞窯從事生產及工藝技術管理工作。2010年,翟群創建華鼎鈞窯。
創辦華鼎鈞窯之初,翟群就開始探索鈞瓷的產業化道路。“當時,鈞瓷的傳統器型面臨著一定的發展困境,急于打開市場。鈞瓷作為藝術品,如果外界見得少,自然難以推廣,只有大家見得多了,才會去了解和鑒賞鈞瓷。”翟群說,他將打開市場的器型選定在鈞瓷擺件和鈞瓷茶具上。鈞瓷擺件造型古樸典雅、工藝精細考究、釉色溫潤如玉、窯變意境豐富,深受鈞瓷愛好者的青睞和喜愛。鈞瓷茶具有多個系列,釉色多樣,工藝精湛,深受藏界的好評。
“陶瓷茶具并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在南方不少瓷區,陶瓷茶具的歷史極為悠久,如宜興紫砂,就曾誕生過很多經典器型,鈞瓷茶具則起步較晚。”翟群說,在最初制作鈞瓷壺時,他曾廣泛向南方的壺藝學習,學習他們的造型和工藝,進而將鈞瓷多變的釉色引入其中。“當時我就認為,只要我們造型的多樣性和工藝的精細化達到南方瓷區的水準,再加上鈞瓷無雙的釉色,一定能夠為鈞瓷的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翟群看來,鈞瓷壺與傳統鈞瓷器型有很大的不同,由傳統器型發展到鈞瓷壺,需要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功能的轉變,二是工藝的轉變。“所謂功能的轉變,就是鈞瓷作品由原先的‘看’發展的‘既看能用’;所謂工藝的轉變,就是鈞瓷壺作為兼具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一定要在精細化上下功夫,解決重量、密封性、出水流暢度等方面的問題。”翟群說,鈞瓷茶具是鈞瓷行業產業化升級和換代的代表性作品,引領著如今的市場消費。
好看好用,是翟群在制作鈞瓷茶具時堅持的最基本原則。將鈞瓷茶具從萌芽狀態逐漸引入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是翟群對鈞瓷行業最大的貢獻。翟群制作的一系列鈞瓷壺堪稱當代鈞瓷壺之典范。在用料上,其選擇對人體有利的天然礦物,經1300℃高溫燒成,衛生標準達到食品級;工藝上,嚴格管控每個工藝流程,精益求精,力求考究,杜絕瑕疵;外觀上,造型典雅精致,質地溫潤如玉似翠,釉色異彩紛呈,窯變意境變化萬千;使用上,容積大小適當,重量輕重適宜,壺把兒握感舒適。2012年,其作品《長壽壺》《乾坤壺》在河南省首屆鈞瓷壺設計大賽中分獲金獎和銀獎。
不僅是鈞瓷茶具,翟群的其他鈞瓷作品也令人贊嘆。以其此次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作品《華夏尊》為例,該作品整體造型天圓地方,展現出一種莊重而威嚴的氣勢。下部由長城城垛承載;中部為方形基石,基石兩面飾以巨龍,并飾以銜環異獸,四棱鑲嵌著鼓釘;上部為喇叭形口,裝飾以立體城垛紋。釉色主體為鈞窯名貴的窯變紫紅色,局部顯出天青色,顯得高貴而富有生機。整件作品寓意華夏民族團結一致、基石穩固、蒸蒸日上。
鈞瓷《華夏尊》 翟群 作
面對當今鈞瓷行業特別是鈞瓷茶具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翟群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鈞瓷人通過鈞瓷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但只有進一步將鈞瓷做好、做精,才能持續發展。不僅要量,還要質,不能只競爭價格,更要提升內在品質。”
對于翟群來說,值得驕傲的不僅僅是燒制出一件件精美的鈞瓷作品,更在于其子女們都熱衷于鈞瓷。“如今,窯口的很多事情,都是兒子康洛在一手負責。他從小就跟著我看我燒制鈞瓷,可能是耳濡目染吧,大學畢業以后,就回到神垕,幫我打理事務。”翟群說,翟康洛不僅要學習鈞瓷燒制的一系列工序,還要負責日常事務,很忙碌。
“對我來說,鈞瓷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對鈞瓷很有感情,也覺得參與其中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翟康洛說,在父親身上,他學到的不僅僅是造型和配釉等基本技藝,更是眼光和審美。一直以來,翟群都認為,一件好的鈞瓷作品,既是技藝的展示,又是審美的體現,缺一不可。
以壺成器,以器藏禮,翟群以其在鈞瓷行業的不斷開拓和探索,探尋著鈞瓷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