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大師劉志軍作品印象
-
小陶陶
2019-05-30 1422
14860
從神垕鎮政府往東前行至路口往右轉,在各色招牌中,一個獨特場館極抓人眼球。門頭上寫的“劉志軍藝術空間”幾個字表明了它的身份。春末夏初,記者與劉志軍大師相約采訪。
承古推新 —鈞瓷大師劉志軍作品印象
劉志軍藝術空間以白色為主色調,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簡約、大氣。簡單的展臺上擺放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一件都極為出眾,從器型到釉色,都是劉志軍近年來的得意之作。看著一件件端莊的鈞瓷作品,記者感受到的是鈞瓷的本源和古韻。淡淡的檀香香氣讓人心情平靜,得以靜靜地欣賞鈞瓷之美。
“我們談起宋代美學,一定會說到的詞就是‘極簡之美’。在布置展廳時,我就是考慮到我作品的特點,使整個展廳的風格和我的作品風格一脈相承。”在茶臺前坐下后,劉志軍一邊沏茶,一邊向記者講述他的想法。
太極·雪 | 劉志軍鈞瓷作品
“自然、陰陽、會通、奇偶”,這是劉志軍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時把握的4個大方向。一直以來,劉志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極為推崇。在劉志軍看來,以鈞瓷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一定要根植于中國深厚的文化土壤。這在其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有著清晰的體現。其作品《無極》的靈感源于他對大千世界的理解。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形成宇宙萬物的本源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從方到圓無窮變化。而《無極》這件作品通過器物表面的裝飾、肌理的形態、凸凹的不同、紋路的差異,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天地之道,造化《無極》。
易·器 | 劉志軍鈞瓷作品
“一件好的鈞瓷作品,一定能體現兩個方面的美,一是必然美,就是說要融入創作者的設計之美,在創作時就要體現出美感。二是自然美,就是我們常說的鈞瓷‘天人合一’的窯變之美。將自然之美融入鈞瓷的設計中,這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劉志軍說,自宋代至今,鈞瓷誕生了很多經典之作。這些經典之作之所以能夠傳世,一定是因為經過了一個嚴苛的淘汰過程。它們來源于生活,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內涵。
無極 | 劉志軍鈞瓷作品
鈞瓷把一瞬的變化變成永恒。這是劉志軍在創作鈞瓷時最深切的體驗。“鈞瓷的窯變藝術充滿了包容性,無窮無盡。鈞瓷可以說是最能代表自然、代表要變的瓷種。”劉志軍說。器有形而神無盡。在劉志軍看來,每一件鈞瓷作品都承載了作者的藝術理念和對內心最本真的體會,這些都可以通過器物的造型、釉色等一一表現出來。
無極 | 劉志軍鈞瓷作品
根植傳統,放眼世界,從神垕這片鈞瓷的熱土中汲取養分,近年來,劉志軍的藝術創作視野不斷向外擴展。他帶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走出神垕,走到別的瓷區,甚至走出國門,在世界級的博物館中展示鈞瓷文化。“鈞瓷藝術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世界不斷融合的當代,我們的傳統藝術同樣要具有更加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潮中,我們的鈞瓷藝術同樣要與世界對話,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融入世界。”劉志軍認為,當代鈞瓷藝人不乏技法、不乏工藝,缺的是把先輩的這種優秀思想,特別是對自然、生活、社會的感悟變成一種載體。鈞瓷這門傳承千年的藝術,有著閃耀世界舞臺的能力和資本。
道玄缽 | 劉志軍鈞瓷作品
如今,劉志軍將1/3的創作時間用在鈞瓷設計上。在劉志軍看來,鈞瓷的傳承和發展在解決了各種技術難題后,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體現。“在傳承傳統鈞瓷藝術內涵的基礎上,鈞瓷一定要突出設計性,一定將設計的眼光與鈞瓷的語言融合起來。”劉志軍說,鈞瓷人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學習其他瓷區的長處。同時,鈞瓷人不能只看到現在,還應放眼未來,要居安思危,認真思考鈞瓷藝術的發展方向。
出戟尊 | 劉志軍鈞瓷作品
在不斷創作鈞瓷精品的同時,劉志軍也有著自己的愿望,那就是通過努力讓鈞瓷藝術進入國內外的知名大學和博物館。以鈞瓷為載體,劉志軍根植傳統,銳意創新,將內心深處對鈞瓷最深切的熱愛帶給更多人。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