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的“獅情畫意”
-
小陶陶
2022-12-14 13:52:52 1112
8690
獅子是舶來物,沿絲綢之路進入中國。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盛行,獅形象融入世俗生活,化身為中國傳統文化瑞獸典型,影響深遠。宋元以來,獅形象即被引入德化陶瓷,而后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樣式刻畫著“瓷獅”的精彩形象。現今的德化陶瓷博物館,散布著種種瓷獅和獅元素陶瓷,充滿了“獅情畫意”。
獅形硯滴,這是一枚粗糙甚至草率的獅子,耳朵高聳,眼睛突兀。它的出現,印證了德化陶瓷從日用器物逐步登上大雅之堂——文房擺件。
母獅倦首回顧,小獅倚在其身下,形態溫厚又不失威嚴,瓷質堪比玉石,這是一枚明代獅鈕瓷印章,印泥朱紅依舊。在以玉為美的中國,德化陶瓷以溫潤著稱,匠人的聰明智慧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明末清初的對獅香插
醬釉對獅香插在1983年出土于郭真蔭墓,連同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塊郭真蔭墓志銘和香爐,都是瓷質。墓志銘清楚地記錄“(明)正德己卯年季春吉日書”,即1519年。結合眾多出土情況來看,明清時瓷對獅香插作為鎮墓獸在墓葬中多有出現。
到了清代,獅子青花瓷盤成為陶瓷材質里獅文化的主要表現方式,一些精細的文房例如瓷印章等在清末就日漸稀少了。在陶瓷博物館藏有一個雙獅戲球盤。獅球在前,彩帶飛舞間,鬃毛樹立,一獅靜瞪圓目,一獅齜牙咧嘴,極其威猛;青花發色青亮,畫工精細洗練。“獅”與“師”諧音,古代又有太師、少師的官制,因而連同“牡丹穿鳳”“晨興半炷香”“福祿壽”等題材青花瓷,寄托著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獅首為裝飾的器物很早就有了,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獅首瓶、獅首爐等器物。獅首鼓釘罐在民國年間極為盛行,幾乎到了家家戶戶都有的地步,有些藥店的柜里成排地用它來裝藥,或許是身在亂世,對能庇護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瑞獸更加信賴吧。
一樓陳列館出口的門內,有兩件建白瓷質地的舞獅主題瓷塑作品。獅子與“弄獅”小伙子歡快地起舞,一改以往獅子威猛瘆人的形象,反而充斥著喜慶的氣氛。作品的名稱叫“豐收”,這是德化瓷廠創作生產的,表達了新中國勞動人民豐收富足的喜悅之情。
屋脊獅
現在,德化很多二層五開間民居常在屋脊上安放瓷對獅,白色瓷獅子在黑色屋瓦映襯下很是好看。據說這些瓷獅多是德化瓷廠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生產的,用于鎮宅辟邪,祈求平安幸福,甚至還出口到東南亞等地。
民國之前,德化民居里很少發現屋脊獅。為什么呢?“吃都不夠,哪有可曬脯!”一些經歷過苦難的老人這樣回答。(連江水 文/圖)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