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再次亮相國博展,講述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繁榮盛景

      小陶陶 2020-09-08 16:25:57   國家博物院1527
      1225
      0
      文章摘要:2020年9月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里——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位于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展期3個月。

      2020年9月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里——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位于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展期3個月。

      德化瓷作為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重要代表瓷器,再次亮相國博展。

      此次展出的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展覽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基于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以及在全球陶瓷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等歷史事實。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涌現。

      唐代中后期,陶瓷器開始作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早期外銷陶瓷器,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第二單元“帆檣如林——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

      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并涌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

      第三單元“瀛涯萬里——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隨著全球航路的開辟以及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了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世界范圍內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西方社會和文化間深層次的交流與互鑒,也極大的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