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再現千年榮光 “大陶瓷”產業強勢崛起——訪中共德化縣委書記黃文捷
-
小陶陶
2021-11-19 11:09:11 《當代品牌》2021年第4期作者:記者 林甜甜1160
11300
▲中共德化縣委書記 黃文捷
悠悠古瓷韻,片片“”。德化是千年古縣、世界瓷都,擁有3700多年的制瓷史,數千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一代代工匠們心傳口授,依靠聰明才智和靈巧雙手,締造了“世界白瓷看中國,瓷看德化”的藝術傳奇。千年窯火,生生不熄。如今的德化,有陶瓷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陶瓷品牌價值達1086億元,居全國陶瓷產區第一位。隨著泉州申遺成功,德化窯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之一,成為全球首批陶瓷窯址類世界文化遺產。中共德化縣委書記黃文捷稱,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瓷器不僅是絲綢之路重要的輸出商品,也是第一次全球化時代最昂貴的“中國制造”,更向世界傳遞著深厚的中華文明。而“”就扮演著“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如今,在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路上,德化用最深沉的匠心書寫屬于自己的時代答卷。
保護與傳承并重
近年來,德化聚焦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動建了以紅旗坊·文旅產業園、月記窯文創園等為核心的傳統陶瓷文化展示區,以瓷藝城、新秀園、茶具城等為核心的現代陶瓷文化展示區,規劃建設德化窯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推動千年陶瓷文化可觀賞、可體驗、可消費。“我們希望借此清晰地展現世界陶瓷之都的歷史文脈,讓德化這個陶瓷文化圣地有源可溯、有根可尋。”黃文捷如是說。在做好固態保護的同時,德化積極推進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的活態傳承。德化通過設立陶瓷傳習所、出臺“名師帶徒”“工藝美術大師帶徒授藝”等方式,多舉措為傳承人創造條件,同時依托縣職校和泉州工藝美院開設“陶瓷雕塑技藝班”,把傳統陶瓷教育引進課堂,培養陶瓷雕塑專業型人才,讓陶瓷技藝薪傳不熄。為進一步推動對外交流合作,德化舉辦“”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中國德化陶瓷博覽會暨茶具文化節、“”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 再出發”學術研討會、德化窯學術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活動與學術交流活動。此外,組織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參加國內外各類展會,提升德化陶瓷知名度。2020年,成功引進清華美院白明、鄭寧、楊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麻雙鳴、潘驚石等7位國內知名藝術家在德化設立創作基地;陸升、南山先生等55家企業參與哲選品牌共享計劃,以共享的方式讓眾多陶瓷企業、藝術大師“峰起山隨”。如今,在德化,聽講座、參加沙龍、談設計、觀瓷展已成為一種潮流。黃文捷認為,這是讓大家深刻感受德化陶瓷文化魅力的一種方式,在共同講好“”故事的當下,能夠凝聚起振興中國陶瓷文化的更多力量。
“調大”與“調優”并舉
走創新升級之路
德化白瓷不僅是地方特色,更是中國名片、世界語言。進入新時代,德化如何融入“雙循環”,讓“”以新姿態講好中國故事、與世界對話?對此,黃文捷說,德化大力推進陶瓷產業強鏈補鏈工程,以平臺集聚要素,以設計夯實內功,以智造壯大規模,以科技引領創新,以文化提升品牌,以營銷融入新格局,推動陶瓷創新升級。德化著力“調大”產業體量。2016年以來,德化縣委、縣政府按照“傳統瓷雕精品化,工藝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藝術化,新型陶瓷規模化”發展思路,啟動實施了陶瓷產業跨越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制定了階段性目標:陶瓷產值力爭到2022年突破500億元,至2025年突破700億元。2020年已實現產值402.5億元。
為“調優”產業質量,德化在原有的日用瓷、工藝瓷、大師瓷“三大板塊”基礎上,正向衛浴陶瓷、建筑陶瓷、高科技陶瓷等新板塊進軍,打造陶瓷產業發展“六大板塊”。特別是從高科技、新材料陶瓷等發力,建立了高科技陶瓷中試研究院,引進了高端碳化硅陶瓷項目,將生產特種陶瓷、半導體、光伏等產品,投產后有望形成年產值30億元的高科技陶瓷板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22日,工信部授牌德化“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陶瓷行業”,這是陶瓷類全國首家,將成為陶瓷工業設計制高點。“這些項目落地后,將改變德化陶瓷產業結構,形成‘大陶瓷’格局。”黃文捷說。
“陶瓷雖為傳統產業,但傳統并不代表落后,通過創新創意,成為高新。”黃文捷說,在市場更加細分、信息更加透明的時代,德化作為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瓷都,陶瓷正往自動化、規模化、個性化方向發展,以品牌化運營提高附加值,增強發展后勁。為了暢通“雙循環” 德化去年出臺了58條具體措施,今年又重新梳理、整合優化,助推德化陶瓷創新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對德化提出“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的重要指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德化將繼續把‘’保護好、傳承好、研究好、利用好”,黃文捷表示,德化將守好這份傳承千年的責任,讓千年窯火重放光彩,推動“”乘風破浪、再創輝煌。(記者 林甜甜)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