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忠:專注于陶瓷雕塑藝術是一場追求完美的修行

      小陶陶 2021-06-29 11:24:09   泉州通客戶端1855
      1299
      0
      文章摘要:鄭建忠,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青年崗位能手、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

      千百年來,在德化這片瓷香飄逸的土地上,涌現出一代又一代陶瓷雕塑大師。正是他們的孜孜不倦、潛心創作,無私授業、傳承技藝,才讓德化千年陶瓷技藝、千年文化精髓、千年窯火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明代以來,以何朝宗、林朝景、陳偉、林希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陶瓷雕塑大師,制作出獨樹一幟的德化瓷雕作品,把德化窯瓷雕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近現代以來及至當代,德化陶瓷大師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瓷壇的各種評比中摘金奪銀,反響巨大,成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禮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乃至國外眾多知名博物館等永久收藏。

      而新銳陶瓷師們秉持著傳承精神,探索著泥與土、水與火的秘密,不斷創新陶瓷新工藝與新技術,讓古老的陶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986年出生的鄭建忠就是新生代中的代表,他打破傳統觀念,巧用時下簡約的表現手法與柔美的線條設計,讓傳統、莊嚴、神圣不可侵犯的佛像搖身一變,以一副隨和親切、放松的姿態展示在眾人面前,讓大家看到了德化崇佛禮佛的大背景下陶瓷創作的更多可能性。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本期執行:賴小玲

      傳承精華 追求極致

      在德化,說起陶瓷雕塑,沒有人不知道明代著名的瓷雕藝術家何朝宗。幾百年來,人們對何朝宗始終膜拜不已。何朝宗精湛的瓷雕藝術達到世界瓷壇的藝術高峰,被譽為“瓷圣”。他的陶瓷雕塑作品,吸收了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稱其“善陶瓷像,有僧伽大士,天下傳寶之”。

      何朝宗對瓷塑藝術的追求達到癡迷的程度,對作品的要求極其嚴格,不是成熟的得意之作,絕不輕易燒制。據說他常常將燒出來的作品放在門前,讓過路人品評鑒賞,一旦有人批評做得不好,就砸掉重新做。

      熱愛學習和研究的鄭建忠很清楚,一代大師的高超技藝,后輩們望塵莫及,但是可以學習何朝宗許多優秀理念,如他對精品“苛刻”的追求。所以,鄭建忠始終懷揣一顆匠心,追求作品的完美。遇到不滿意的作品,也會立馬打碎,重新再來。在他的工作室,經常可以看到一堆堆碎瓷片。

      創作中的鄭建忠

      2019年7月1日晚,鄭建忠登上中央電視臺《一槌定音》欄目。他是德化陶瓷界登上央視舞臺“80后”中最年輕的一位。當然,這一切并不是偶然。這是要歷經無數修行才成的正果,其中的“劫數”只有做瓷人心中知道。

      鄭建忠經常走進課堂,給孩子們傳授陶瓷技藝。

      精品是怎樣煉成的?鄭建忠表示,一是瓷土調配之難。瓷土配制是陶瓷科研當中一個非常大的工程,礦物質含量的占比最關鍵,最合適的配比才能達到“透、白、潤”的效果要求,每一塊泥土都要歷經無數次的燒制試驗,調整配比,并不是原礦開采出來就可以做到的。二是雕塑燒成之難,作品要經歷創作燒成階段,創作時反復推敲,手工捏塑,晾干,試燒,根據試燒效果要再調整、修改、試燒,時間精力的耗費不算,有時候還要接受燒壞的結果,因為一旦燒壞便前功盡棄。

      他認定,做人德為貴,手工藝者須為自己的作品負責。他曾開玩笑說,大師的印章不是“地瓜印”,更不是拿一段蘿卜戳出來的。每一件作品不管是親手簽名還是蓋上印章,都是一件莊嚴而神圣的事情。

      “我的名字,我的造像,我的雕工!”這是鄭建忠一貫的態度。

      守正創新 突破傳統

      陶瓷純凈溫潤、素凈高雅,而鄭建忠經常穿一襲白襯衫,靜靜地在瓷海里,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雕刻手法,表達著自己對瓷土的理解,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之間交替轉換,融合創新。

      《靜》

      “就是喜歡陶瓷,它不施彩料,卻栩栩如生,仙氣十足。”鄭建忠是善于思考的。受瓷都千年文化浸染,他對德化瓷雕藝術的發展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與見解。他說:“祖祖輩輩給我們留下來那么多經典東西,要繼承。但在繼承中,我們還要善于結合現代審美,去創造,去贏得華麗轉身。”于是,從專業院校畢業后繼續民間拜師學藝的鄭建忠,在傳承與創新中作出了更多的大膽探索與實踐,在白瓷與禪意表達之間找到了諸多的平衡媒介。他以新的藝術思維方式、新的藝術創意,去突破傳統的雕塑手法,采用線條美的現代藝術風格,使作品獲得時代的審美特性,并逐步形成新風格。

      《蕓水蓮心》

      首先是造型的象形化處理。作品《甘露》就是這樣的創新性成功嘗試。通過象形手法將作品造型大膽變形,擺脫了傳統的影子,把佛像的身體設計得像流水般順暢自然、包容溫潤,借以表達中華傳統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作品底部環繞著涓涓流水,朵朵浪花翻涌而起,佛靜靜佇立于流水之上,寧靜悠遠;佛頭似一滴水,雙目緊閉,或立或坐,神圣典雅,賦予禪意無邊。

      《佛悅》  

      鄭建忠喜歡多向思維思考,去發現不同材料遷移、結合的可能,多元整合營造禪意。作品《瑜伽》融入香道理念,動靜結合,使得作品更有生命力,呈現禪思的輕逸靈動,令浮躁的心漸漸歸于平靜。

      《文昌帝君》

      不僅如此,鄭建忠還善于營造禪意里的人間味。代表作品《佛悅》,那與人平起平坐的佛,姿態溫和輕松,是人間的佛,是真正自在喜悅的佛。據他介紹,這件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得道高僧,夜深人靜時,鄭建忠注視著高僧像,發覺高僧的姿態常常比人還低,一路持缽一路化緣一路感化人,最終得到人間至真真理。

      《佛印》

      專注于陶瓷雕塑藝術是一場追求完美的修行,也正是在追求完美的過程當中,體會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包容生活,包容他人乃至包容自己。鄭建忠的禪意造像可以說是一種“自渡”“渡人”的修行。正如其《自渡》系列作品,一滴水化成大浪凌空而立,象征著人之大愛,如果人人都能去傳播這種愛,匯聚起來就是大海;大浪回旋的頂端有佛在靜坐,豎起右手掌凝神靜思。作品選用象牙白的瓷質,昂揚超脫的姿態,大膽空靈的造型,人物體態正與海浪的擺動相呼應,顯得安靜而靈動。

      多維思維 多元創作

      2004年,鄭建忠畢業于泉州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專業,后來,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明良為師。2010年,創辦了至鼎陶瓷研究所。一路走來,他極其努力,現在已經是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青年崗位能手、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陶瓷行業十大新銳人物、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泉州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年輕人總是有更多活躍的想法,鄭建忠也不例外。他說,“要在商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不斷研發,要具有不斷向前的科研勇氣與科研能力”。

      德化與永春兩縣毗鄰,他很快就注意到德化的瓷與永春的香完全可以融合,開發了“倒流香”,讓“煙霧”置于“巖”上如瀑布垂掛,流水淙淙;置于“山頂”如行云流水,云山霧罩;置于“石磨”,瞬間奶白色的豆漿四溢,流入童子手捧著的木桶中,滿之又溢出,四處飄散……繚繞出一個夢幻的香境。

      德化傳統人物雕塑對面相的要求很高,眉眼等五官均注重神韻,追求精細刻畫。鄭建忠一反常態,來了個“無相之相,相在心中”“無相為大相,無相即萬相”,讓瓷之“白”與佛之“相”形成一種禪趣,高深幽遠,在有限的空間尋求無限的意味。

      緊接著,他又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禪意空間”營造,“瓷藝+根藝”“瓷藝+茶道”等等。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他的禪意空間給人們心靈安放之處。

      無論是推出什么樣的作品,鄭建忠都一路向著瓷走,在不斷探索中,思想逐漸開闊成熟,方向逐漸清晰明確。他認為,陶瓷藝術表現美的過程中必然會顯示創作者的學識和思想境界。這里所說的學識除了專業知識外,還要雜取博收,以便開闊眼界,這是審美觀念轉變和水平提升的途徑。因為藝術必須走向文化,才會寬宏,才會有內涵,才會走得更遠。真正的大師不僅僅要有工匠精神,還要有為人處事的能力,這些精神和能力也必然作為自身的素養在作品上得到體現。人們常說的“游刃有余”,往往是在生活中磨煉出來的。

      瓷塑制作流程

      步驟一:設計作品。

      步驟二:創作雕塑泥稿。

      步驟三:向作品中注入瓷泥漿。

      步驟四:對作品的瓷泥坯進行精修。

      步驟五:將精修后的瓷泥雕塑放置多天,直至自然干透,再進行噴釉后裝入窯爐,調控窯爐燒制46小時,溫度控制在1320攝氏度。

      步驟六:作品燒制完出窯檢驗,檢驗完后,再磨底修瓷。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