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元素生肖瓷:把“福”文化融入陶瓷藝術中
-
小陶陶
2024-02-20 09:33:21 1547
12060
鄭建忠創作生肖陶瓷品。受訪者 供圖
東南網2月10日報道(記者 盧金福)春節前,“海絲起點 清新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澳門大炮臺花園舉行,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德化縣至鼎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鄭建忠帶著一批自己創作的陶瓷藝術品參展,其中一款名為《祥龍賜福》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是鄭建忠為龍年創作的生肖瓷作品。
龍作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同時中國龍的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今年是農歷甲辰龍年,泉州市德化縣許多陶瓷企業將中國傳統生肖文化與陶瓷相結合,推出了生肖龍瓷,走俏年貨市場。
鄭建忠是一名80后,從藝有20年,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創新,巧用時下簡約的表現手法與柔美的線條設計,讓莊嚴神圣的佛像以隨和親切的姿態展示在眾人面前,讓大家看到陶瓷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鄭建忠告訴記者,作品《祥龍賜福》以德化“玉黃瓷”作為材質創作而成。“整個作品形態展現了祥龍飛騰,龍口吐水,而水代表財,代表著風調雨順、順風順水,財源廣進,春節大家都喜歡送福送財。”鄭建忠融入了巧妙的設計理念,把水流設計為一個“福”字,既是來“財”也是送“福”,用傳統工藝展現了福建的“福”文化。
鄭建忠創作的生肖陶瓷品。受訪者 供圖
“龍作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是中國人最喜愛的神靈異獸,具有深遠的影響和豐富的內涵,被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寓意。因而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鄭建忠說,龍扮演著眾多角色,它深深地融入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帶有龍造型的元素,就是希望能獲得吉祥祝福。
他告訴記者,《祥龍賜福》的創作靈感就來源于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統。作品采用德化“玉黃瓷”作為材質來創作,呈色溫潤如玉,白中泛黃。黃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位居五色之首,蘊含著尊貴、財富、輝煌、光明、智慧、希望和豐收。
記者看到,在鄭建忠的作品中,祥龍呈色溫潤如玉、白中泛黃,質地細膩,線條流暢。龍首部分精雕細刻,龍角、龍須、眼睛、嘴巴等部位極盡形象,展現出了祥龍栩栩如生的形態和龍的貴氣。
“創作手法上是大寫意和精雕細刻相結合。整體造型追求簡潔大方,對細節的處理則多種手法同時應用。”鄭建忠說,例如龍鱗只處理了一小部分作為代表,不雜不亂,顯示出龍的矯健、大氣和威猛。他表示,整件作品質地細膩,線條流暢,通體一色,是“祥龍吐水降福運,吉祥如意好兆頭”。
鄭建忠創作的生肖陶瓷品在澳門展出。受訪者 供圖
豐富多彩的德化窯器,有一些透射出濃濃的福文化意蘊。清代德化窯匠人時常在陶瓷上繪“福祿壽”人物畫像。福星束冠居右,祿星加冠居中,壽星長須禿頂,服飾及手持之物各有特征,有青花,有五彩,多見于瓶腹。“蝠”與福諧音,同樣被運用到陶瓷創作中。“蝙蝠”被古人視為瑞獸,是幸福祥瑞的象征,清代青花盤子,畫面常有五蝠繞“壽”的圖案。
在德化宋元陶瓷文化展示館,“南海一號”宋代沉船出水的產自德化窯的青白釉弦紋葫蘆瓶,器形飽滿,釉水肥厚,小巧可愛。葫蘆,諧音“福祿”,寄托著中華民族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福”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寧德市博物館藏有德化窯青花福字盤,口徑達20厘米,敞口、淺腹、圈足,盤內底有“福”字。
據了解,今年,德化眾多陶瓷大師、陶瓷企業都進行了生肖龍瓷的創作和生產,各類精美的生肖龍瓷受到了市場好評,成為企業年會禮品和新春禮物的熱門選擇。據當地陶瓷辦統計,去年,德化生肖陶瓷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今年德化生肖瓷的產值有望突破一億元,較去年增長60%。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