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匠心 致敬傳統丨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成功舉辦
-
小陶陶
2020-12-21 18:07:13 德化網1651
13120
德化傳統雕塑作品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文/圖 林婉清 連江水 李宏圖
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立足于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搭建的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也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于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全球1330件作品角逐106萬元獎金
今年7月份,雙年展面向全球啟動作品征集,分陶瓷雕塑和傳統陶瓷器物兩大類,要求創意新穎,因材施藝,形神兼備,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
征集火爆。截至11月10日作品征集收官,短短4個月,共收到來自中國29個省份和地區以及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863人、1330件報名作品,規模與數量均遠超預期。
作品經全國15位專業評委三輪評選,選出特等獎1名、金獎2名、銀獎4名、銅獎6名、優秀獎20名,獎金總額高達106萬元,其中特等獎獎金28萬元。我縣陶瓷藝術家蘭全盛創作的瓷塑作品《紫氣東來》獲特等獎。為鼓勵傳統陶瓷藝術的推陳出新,活動還設置“技藝傳承獎、工藝創新獎、評委特別獎、特殊榮譽獎、優秀組織獎”。
特等獎作品《紫氣東來》
金獎作品《大地》
獲獎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158件傳統陶瓷藝術精品集中展出
報名作品經三輪評選,最終選出158件(套)作品入圍。入圍作品展于12月15日至2021年3月15日在縣陶瓷博物館集中展出。參展作品類型涵蓋所有中國傳統陶瓷工藝品類,呈現出中國傳統陶瓷藝術豐富多彩的面貌。它們繼承了中國傳統陶瓷的精神,具有鮮明的地方工藝文化特色,同時又帶有藝術家本人的個性化特征。既有傳統寫實,又兼顧寫意抽象,銜接傳統與未來,理念新穎、題材廣泛,手法獨特、意蘊悠長,集中展示了當代陶瓷藝術家精湛高超的藝術造詣,為世人提供了一場感受瓷都魅力、共享陶瓷藝術的饕餮盛宴。
為配合首屆德化“”中國陶瓷藝術雙年展,還同期舉行了特邀作品展,展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楊永善、劉巨德、鐘蜀珩、鄭寧、邱耿鈺、章星、王輝、董素學、楊帆等知名教授、學者、藝術家,宜興紫砂工藝廠顧紹培、吳鳴、曹亞麟、張正中,以及我縣國家級陶瓷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的陶瓷藝術作品。特邀展旨在聯手我國傳統陶瓷產區技藝高超的優秀工匠、工藝大師,在學術、藝術、工藝、技術的相互交流與探討中,創造出更加豐富而優秀的成果,從而看到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在未來的多樣可能性,予以啟發。
構成德化完整的陶瓷展賽銷體系
“本屆雙年展匯集了陶瓷藝術設計界全國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從業者等,在中國傳統陶藝領域藝術創作、工藝技術、學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韓景陽指出,從參展作品范圍來看,豐富而優秀的陶瓷類作品,工藝技術的登峰造極與文化精神境界的深厚積淀合而為一,為中國的陶瓷未來留下了屬于這個時代特征的、具有鮮明代表性的陶藝作品。“我們鼓勵與提倡的傳統應該是鮮活的,不僅要展現高超的工藝技術,還應具有承前啟后的文化價值。傳統之重點在于思想與文化的積淀與傳承。”韓景陽說。
在本屆雙年展組委會名譽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看來,中國的傳統陶瓷藝術一直在變化中尋求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精神文化特征。正是這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鮮明的文化特征,才使得中國陶瓷文化始終鼎立于世界。“探尋具有我們當今社會精神面貌特征的傳統陶瓷藝術作品,也是我們啟動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的初心和歷史使命。”
在此之前,我縣已連續舉辦三屆的“中國德化陶瓷博覽會暨茶具文化節”和“”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其中,前者側重茶具產業領域,“大獎賽”側重于當代藝術領域。本屆雙年展的舉辦,填補了德化籌辦專業的、高端的、具有國際文化水準的傳統陶瓷藝術展覽方面的空白,構筑了跨越產業和藝術、貫通傳統和現代的陶瓷展賽銷體系。
全國知名高校專家與陶瓷大師齊聚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研討會——
論道“匠心與傳統”
活動當天,還舉辦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研討會,對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進行深層次和多角度的研討。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泉州工藝美院的專家學者們與德化陶瓷藝術大師、新秀們齊聚一堂,暢所欲言、深入探討、集思廣益,從文化、藝術、產業等不同角度,透視傳統、解讀匠心,推動傳統陶瓷藝術傳承發展。
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教授呂金泉:
好造型有不衰生命力
造型和裝飾是構成一件陶瓷藝術作品的藝術屬性,好的造型和裝飾是經久不衰、有生命力的,能夠成為時代的經典。陶瓷創作中,造型很重要,造型上的創意表達,寄托著個人情感和思想,也更為人們所青睞。當下陶瓷創新的造型藝術表達,還做得不夠。藝術家要通過造型的創意表達,注重原創設計,創作出自身理念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作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章星:
從文化層面將藝術生活化
德化以何朝宗風格為代表的佛像瓷塑,在中國雕塑史上是非常特別的存在,其尺寸并非寺廟、展覽或是商業的尺寸,而是把宗教文化轉移到一種非常方便的家庭禮儀活動中。對德化瓷塑傳統技藝,應該堅守和保護。無論是作為遺產或者藝術,還是對從業者來說,都應該從文化高度來思考、來創新,形成新的體系。把藝術和遺產作為德化瓷塑核心,將藝術生活化,用產業去帶動這項技藝的發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清華美院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張夫也:
創新是“破土而出”的價值
陶瓷藝人在創作中,要遵循人文性、審美性、創新性原則,注入更多現代的設計理念,借助技藝讓作品獨具藝術感。匠心既是靈動之心,也是思考之心、創意之心、審美之心。自然物正因有人的意志注入,才成為一件藝術品,這就是匠心。傳統需要創新,但創新也要在法度之內,要創造有價值的東西,應該是刷新固有經典界面后,呈現出“破土而出”的那種生命氣息。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教授邱耿鈺:
傳統是對文化積淀的繼承
匠心,指的是一種工巧的心思,也就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巧妙的構思。弘揚匠心實際上就是在提倡一種創造性的精神。
傳統具有文化繼承的含義,任何一種藝術的形成,都是傳統文化積淀的過程,能對未來的發展曲線產生輻射作用。中國的陶瓷發展是一個不斷發現新材料、不斷產生新工藝、不斷產生新品種的過程。德化的瓷塑,以陶瓷材料“白”取勝,正是充分認識到了德化白瓷自身的材質所具有的價值,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因此,我們在談致敬傳統的時候,就是在向一種積極的、健康的陶瓷傳統文化致敬,向富有創造精神和具有開拓精神的傳統陶瓷文化致敬。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陳琦:
好作品要經歷審美提升
對藝術的審美不能出現行政化和統一化。一件優秀的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一定是有自己的特色在里面,或是創作理念引人共鳴,或是精湛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如果創作者想讓作品向大眾“敞開心扉”,其中一定會經歷審美的不斷提高。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要有更高的眼界、更寬廣的胸懷,用作品講好故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教授李正安:
經典須借鑒也須變革
不要把傳統和現代、藝術、設計割裂開來,認為原始的就是過時的東西,事實上很多現代設計思想追根溯源來源于古人的智慧。陶瓷從業者要不忘初心,在繼承古人智慧的基礎上創新。任何經典陶瓷都有淵源,它既是須借鑒的,也是有變革的,不能一動不動地原搬照抄,同時也是需綜合的,在新的環境中和新技術進行融合。對德化白瓷來說,應該“特質不變、適時進化、融入生活、注入活力、互為兼容、平衡發展”。
北京理工大學工藝美術系系主任王樂耕:
創新終將刻上時代烙印
傳統很寶貴,要繼承前人利用當時年代的自然資源和生產力造福人們的精神。本次雙年展,我看到很多年輕創作者的優秀作品,既有對傳統材料、技藝的傳承,也在題材和創意表達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加以創新。創新的依據是什么?我認為應該是要把握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和趨勢,充分滿足生活需求。這里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清華大學教授鄭寧:
“當代”必將成為傳統
“傳統”顯現于當代,“當代”也必將成為傳統。我們要思考,當今之中國陶瓷為未來之中國陶瓷留下什么樣的傳統。我們生活在當代,要以開放的態度面向當代之世界;我們也生活在歷史的特定時空,有情懷并有責任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我們堅信中國的傳統文化足夠優秀,我們會勇敢地走向世界,并以謙虛而寬懷的態度與世界交流。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翟建軍:
傳統文化是創意創新的源泉
匠心與傳統的融合發展,首先是源于對優秀傳統的尊重與傳承,要學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與現代融匯貫通;要在繼承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尋求與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相融合的契合點;要在敬重傳統、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意創新,因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創意創新的源泉。其次是源于用心的對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乃至世間萬物之美的觀察與思考,凝煉創意,從而設計出獨具匠心的作品。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