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白”匠人陳金通:復興“豬油白”瓷,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白”
-
小陶陶
2023-05-12 09:23:46 中國搜索1210
12980
有這么一位退伍軍人,回鄉創業發揮軍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毅然投入到瓷雕藝術之路。他潛心鉆研瓷土工藝,耗時多年,成功復興“豬油白”瓷種工藝,并研發了新瓷種——羊脂白絲光玉瓷。他就是德化縣政協常委,高級工藝美術師,德上云瓷藝術總監陳金通。
5月10日,在“世界·陶瓷·再出發 陶瓷品牌發展論壇”上,陳金通接受了中國搜索的專訪。
陳金通接受中國搜索的專訪 圖源:中國搜索 宋家儒 攝
退伍歸來,再續情緣
陳金通出生在福建省德化縣城一個普通的制瓷工人家庭里,從小就喜愛玩泥巴,收集一些廢棄陶瓷。上學時,他經常到瓷廠里撿廢棄的、各種各樣造型的瓷器,拿回家當玩具,逐步與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
退伍后,陳金通割舍不了兒時的那份瓷雕情緣,拜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邱雙炯為師,正式開始學習陶瓷制作技藝。從最基礎的搓佛珠、練觀音的手等做起,單單搓佛珠就搓了一個月的時間,要求每一粒佛珠都一樣大、一樣重。
談及恩師,陳金通回憶說:“在恩師嚴格、無私的教導下,讓我學會了陶瓷技藝,特別是原材料配制。在學藝的過程中我非常喜歡鉆牛角尖,但我恩師對我非常包容,從來都沒有責備過我,他還不斷鼓勵我,說下一件會更好,我看好你小伙子。恩師讓我實現了從退役軍人到陶瓷藝人的角色轉變,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有了立足社會的資本、也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
匠心匠人,復興精品
2000年前后,陳金通歷經了德化紅瓷、結晶釉等新時代瓷種的興起與落寞,這更讓他體悟到德化白瓷傳承千年的魅力所在,萌生了復興“豬油白”瓷種的念想。
圖源:中國搜索 宋家儒 攝
“豬油白”是德化窯明代白釉瓷的精品,產品釉質瑩厚細膩,油光明亮,潤如油脂,胎白質堅,胎釉結合緊密渾為一體,肉眼可見一種白潤如脂的感覺。明代德化窯白瓷在國際市場上以其品質的優勢備受消費者喜愛。按其品質的不同,被分為“乳白”“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鵝絨白”等,這些瓷種被法國人統稱為“”。
陳金通執著匠心品質,踐行工匠精神,終于研制出優質“豬油白”瓷土配方,實現了瓷土工藝的新飛躍。
與時俱進,不忘初心
從藝30多年來,陳金通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路。在“豬油白”的基礎上發明了新的瓷種——“無釉羊脂白玉瓷”。用這種工藝研制的第一件作品讓一位深圳的客人質疑不是陶瓷,經過確認后取名“羊脂白絲光玉瓷”。它與普通瓷區別于不用上釉但又具有上釉的效果,通透溫潤,順滑有溫度,實現了陳金通多年來追求的更環保更健康的瓷器夢想。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陳金通從2008年開始尋找原材料,到2013年成功研發用了近6年的時間。研發之初,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瓷土、原料的問題。陳金通帶領團隊奔波于全國各地,將收集來的幾十噸稀有、頂級高嶺土反復篩選、燒制、對比,終于實現了“羊脂白絲光玉瓷”能達到“似玉非玉”的效果。
如今,陳金通也會應用“羊脂白絲光玉瓷”設計制作一些簡約別致的日用器皿。他希望將日用瓷器藝術化,讓德化白瓷具有使用性的同時,更具有藝術性。茶器作品《觀山茶具》結合德化三大山(九仙山、石牛山、戴云山)等元素創作設計而成,杯體有三座山的紋路,手握著茶杯不容易滑落同時起到防燙的作用。其瓷質“似玉非玉、潤澤如脂”,如膚富有彈性,通透滑膩;似肌存有溫度,瑩潤溫婉;質地、光澤近似軟玉。
陳金通以“羊脂白絲光玉瓷”為載體,通過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結合,讓原本只能作為日用品的傳統餐具、茶具、茶杯變得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及收藏價值,讓作品充滿故事性。德化被譽為“世界白瓷之母”,“白”是德化的底色。“我將以‘無釉羊脂白’為基礎,充分挖掘無釉羊脂白瓷的藝術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業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帶動德化白瓷的轉型升級,讓無釉羊脂白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世界重新認識‘·德上云瓷‘,展示‘’(德化白瓷)的形象、展示中國(China)的形象。”陳金通說道。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