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白”|德化白瓷的瓷土特性、生產制作及其它——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德化白瓷(三)
-
小陶陶
2023-04-12 15:49:51 1925
8620
(翻譯:德化窯遺產文化研究院 孫延燕)
編者按:
由英國生物化學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牽頭撰寫的多卷本外文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書,內容涉及中國哲學、歷史、科學、數、理、化等諸多領域,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其中,有專門章節對德化白瓷進行描述。
眾所周知,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譽為“的故鄉、瓷藝術的搖籃”。歷史上,獲得了“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多種美稱。
據我們所知,在諸多外國人有關-德化瓷的著作中,涉及“”審美分析、制作技術及歷史的記述較多。而關于白瓷瓷土特性等“理化成分”較少有深入的描述。本期將刊載相關翻譯文章,以期為持續開展“”古陶瓷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Tehua Porcelain Clay, Glaze, Production and Others
德化白瓷的瓷土特性、生產制作及其它——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德化白瓷(三)
德化陶瓷的生產制作
德化歷史,大部分時間采用不含大量高嶺土的瓷石,而且原材料變化很小,大部分是按時間順序進行的。幾個世紀過去,瓷器變得更白更透明。德化瓷器燒制質量的提高可能是以犧牲可塑性為代價的,因為德化陶工采用了越來越少的高嶺土化的瓷石(表49)。
德化歷史上,原材料的兩個技術特征最為突出,即鐵含量異常低和氧化鉀含量異常高。前者解釋了德化陶瓷非凡的白度,后者解釋了其半透明性。這些特征在早期的器皿中很明顯,而且從15世紀開始,它們變得越來越重要。明清后期,德化陶瓷品質可以與乳色玻璃或半透明白色大理石相媲美,釉料與粘土的顯著結合,給人一種單一半透明材料的錯覺,而不是表面單獨上釉的白色瓷器。
形成這種不同尋常的半透明度的德化瓷,其氧化鉀含量(達6.8%),以至于無法用鉀云母單獨來解釋,而是代表了原巖中另一種鉀元素來源的存在,例如鉀長石。然而,從嚴格意義上講,德化瓷并非長石性瓷器,其長石含量次于水云母含量。在燒成過程中,水云母作為瓷器的主要熔劑,同時也是瓷土可塑性的主要來源。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