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白”

      小陶陶 2023-04-24 17:12:41   福建日報 作者:記者 林宇熙 張永定 通訊員 林婉清 文1599
      1001
      0
      文章摘要:瓷器,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器物之一。

      去年底,福建出臺措施支持“中國白·德化瓷”產業高質量發展。擔當“中國白”榮光,德化有怎樣的底氣,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何以“中國白

      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 張永定 通訊員 林婉清 文/圖

      8.jpg

      中外游客在德化順美陶瓷文化世界參觀。

      9.jpg

      2022年12月,北宋太平宮窯點火復燒,德化又恢復一條可以古法柴燒的龍窯。

      10.jpg

      德化陶瓷代表人物、明代陶瓷大師何朝宗所做的瓷塑文昌帝君

      11.jpg

      2022年底,陶瓷工業設計研究院聯合多方創新設計力量,推出超200件兔年主題新品,為企業與設計人才牽線搭橋。

      12.jpg

      德化順美陶瓷文化生活世界,來自德國的青少年學生參加陶瓷文化研學活動。

      瓷器,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器物之一。

      回望中國千年瓷業歷史,唐代“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各領風騷。而在東南一隅,隨著泉州貿易港的興起,德化瓷“墻外飄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洲,名揚海外,被浪漫的法國人稱為“中國白”。

      因瓷而立,因瓷而興。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如今形成大師藝術瓷、出口工藝瓷、日用家居瓷“三足鼎立”的產業集群,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茶具生產基地。

      然而,大而不強,制約著德化瓷的發展。向內看,國內陶瓷產區競爭激烈,論規模,廣東佛山、潮州與湖南醴陵領先德化;論影響力,中國十大陶瓷品牌中德化僅入圍一家,當地4000多家陶瓷企業中規上企業僅160多家。向外看,外需走弱、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讓以貼牌生產為主、價格相對較低的德化瓷優勢式微。

      德化瓷如何重振“中國白”榮光?去年底,福建省七部門推出10項舉措,鮮明提出統一打造運作“中國白·德化瓷”品牌,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3月,德化啟動“中國白·德化瓷”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力爭通過擴大國際影響力、增強工藝創新力、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陶瓷產業集群到2027年突破千億元。

      中國白”,是一域之光。擔當這一榮光,德化有怎樣的底氣,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近日,記者探訪德化陶瓷企業、德化窯、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與有關機構等,與業界、學界和政府共同探尋德化瓷復興之路。

      古與今:窯火復旺

      德化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與月記窯相伴了半個世紀的馮清芳沒有想到,古稀之年又忙碌了起來,還在短視頻平臺“火”了一把。

      沿三班鎮蔡徑村盤山小路,依山而建的月記窯躍入眼簾,宛如一條長龍斜臥山間,窯爐邊整齊碼放著成堆的木柴,覆蓋著木屑和灰土的石階、被煙火熏黑的窯目,仿佛訴說著400多年窯火不“息”的歷史。馮清芳和4名燒窯老師傅正忙著將裝有瓷坯、形如蒸籠的匣缽送進窯室,為一周后的點火燒窯作準備。

      19歲到月記窯當學徒的老馮對這座老窯有著特殊的感情,見證了德化龍窯經歷20世紀70年代的鼎盛,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電代柴”能源改革后,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以電代柴后,柴火燒的瓷生意就不怎么好了,但我們的龍窯代表著德化陶瓷的歷史,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要有人傳承下去。”談及堅守,老馮這樣說道。

      轉變,始于2006年。作為手工技藝類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正式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月記窯也備受重視,作為特色文化遺產項目進入保護名單。

      保護之后,如何更好利用?在經歷不同創業團隊“試水”之后,虧損多年的月記窯迎來了新的“改造者”。

      2017年,在晉江一家媒體工作的德化人蘇瑞厚決心離職,從村里接過月記窯的經營權,并獲得風投支持。“經過市場調研,我們發現,隨著國內新中產消費的崛起,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品牌的文化內涵,茶葉、絲綢、陶瓷等傳統文化名片,市場廣闊、潛力巨大。”蘇瑞厚決心依托德化完備的產業鏈,打造“月記窯”IP。

      2021年3月,他開始籌建設計、營銷、品控等團隊,2022年6月在直播平臺上線銷售,定位“知識輸出型”直播,專注講關于月記窯和德化瓷的歷史故事,上線第五天就迎來了“爆點”,如今銷售額每月超200萬元。

      “商品做到極致,就是文化的輸出。”蘇瑞厚坦言,文化和產業應該是互融共生的關系,對古龍窯最好的保護,就是活化利用它,并力爭在企業品牌打造中實現價值轉化。

      更多德化窯在“蘇醒”。去年12月,位于龍潯鎮丁墘村民營科技園的北宋時期窯址太平宮窯,迎來時隔33年的復燒。不同于月記窯,在經營者上古陶瓷總經理盧華禹的規劃里,太平宮窯將定位為公共窯,向周邊陶藝愛好者、青年創客開放,也將定期舉辦陶瓷市集、藝術展覽等活動。

      窯的“蘇醒”背后,是文化意識的覺醒。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德化窯址成為全球首批窯址類世界文化遺產。2022年12月,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包括屈斗宮遺址片區、尾林—梅嶺遺址片區。

      歷經千年璀璨,散落在祖國大江南北的瓷器古窯址,是活著的古老文明,蘊藏著古人的智慧、審美與價值觀。

      探訪一座座德化古窯址,依稀可見窯爐、作坊、水渠等遺跡,漫山遍野的殘瓷與匣缽碎片,見證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歷史,亦訴說著古人對窯爐、燒制、瓷塑等技術的執著追求,最終使如脂似玉的白瓷變為現實。

      德化宋元時期的窯址多達42處,以德化窯為載體,當地正發力文旅融合,加快推進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力爭通過串點成線、串珠成鏈,聯動遺產點周邊陶瓷文化旅游資源。

      “只有把窯爐、文物、記憶保護好,創新陶瓷文化產品、文旅產品才有更好的基礎。”專家認為,探索非遺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豐富多元業態,是打響“中國白·德化瓷”品牌的有力抓手,德化大有可為,也需久久為功。

      藝與器:品牌重塑

      走進“林記金陞”品牌展廳,介紹家族譜系的展板、泛黃的手稿、與互聯網汽車平臺合作的瓷繪茶具……講述著百年瓷畫世家的傳承故事。

      “清代乾隆時期,太祖在德化成立家庭作坊——‘金陞’,生產出口彩繪陶瓷,祖父林質彬自幼隨父學畫,一輩子從事瓷畫事業,是德化利民瓷廠(后改為德化瓷廠)的組建人之一。”“80后”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曉芳對家族史如數家珍。

      自幼跟隨祖父學畫的林曉芳,從泉州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專業畢業后,有過一段“叛逆期”:從事過平面設計、瑜伽教練等多個職業。兜兜轉轉,2013年,她回歸瓷畫事業,成立工作室,專注于日用瓷設計和瓷畫創作,卻都屬“小打小鬧”。

      當下,中國年輕消費者文化自信與品牌自信日益增強,對于擁有一門手藝的工藝美術從業者而言,以藝術賦能工業生產,用文化賦能品牌故事,有助于更好“破圈”“變現”。

      品牌意識逐漸覺醒。“幾年前,父親讓我幫忙整理族譜,隨著祖宅中找出越來越多的舊物與資料,逐漸被祖輩對瓷畫事業的堅守和傳承所打動,萌發了恢復‘林記金陞’品牌的念頭。”林曉芳說,從2020年1月在工作室初步完成家族史展區,到2021年3月為品牌注冊商標,還多虧了蘇瑞厚的一句玩笑話——“你再不注冊這個品牌,我就搶注了。”如今,品牌正嘗試多領域跨界合作。

      品牌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品牌影響力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以品質樹品牌。近年來,德化通過打造標準化工業園區、引進工業設計平臺、加強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勵引導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同時,積極推廣使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等標識,探索“大師IP+”模式,著力構建區域、企業、大師、產品品牌體系,卻仍缺乏辨識度高的標志性、引領性品牌。

      從企業層面看,從改革開放后德化人走出國門帶回第一筆西洋工藝品出口生意,到如今出口工藝瓷產值達300億元,占全縣陶瓷總產值的60%,歷來“坐在家中就有訂單找上門”的德化陶瓷企業,“小富即安”、工廠思維仍較為普遍。政府層面而言,盡管當地已擁有德化陶瓷、德化瓷雕、德化窯瓷器等多個地理標志商標,資源碎片化、同質化等問題仍亟待破解。

      中國白·德化瓷”品牌的提出,則力求從頂層設計發力,“破題”區域品牌建設。

      “這需要政府和企業‘雙輪驅動’。”專家認為,要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明確品類邊界和市場層級,對地標產品從生產、加工到儲運等各環節全鏈條實施標準化,倒逼產業升級。

      “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猶如樹木與森林。”蘇瑞厚認為,這既需要企業開發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也需要政府創造良好環境,鼓勵引導中小企業轉變工廠思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企業加強品牌保護和維權。

      “人才儲備至關重要,德化需要更強有力的資源要素支持。”業內人士分析,以景德鎮為例,當地擁有我國最完整的陶瓷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體系,一批陶藝家成為中國陶瓷藝術界的重要代表,也成為當地陶瓷產業的創作主力。與此同時,便利的制造環境與藝術氛圍,吸引了各地陶藝愛好者來此創業,為區域產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中與西:高光再現

      對于德化白瓷而言,在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16件國禮中占據了15件,是時隔多年的“高光時刻”。

      步入位于德化縣第六實驗小學東側的陳明良工作室,展廳正中間的玻璃展柜中,擺放著一座如意尊,在燈光照射下晶瑩剔透、溫潤如玉,正是廈門金磚國禮之一的《日光》。

      “這是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名片。”回憶創作經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明良仍記憶猶新。2016年底,接到這一重大任務后,他參考宋元時期出口的瓷器,設計了幾十款不同手稿,最終確定以如意尊為基礎造型,并加入廈門日光巖、閩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竹子等中國元素,采用優質瓷土歷時半年多燒制成功。

      獨特材料,是這片土地給予德化人的饋贈;精巧工藝,在家族傳承與師帶徒中沿襲千年。如今,德化共有陶瓷技能人才4800多名,其中國家級大師14人、省級大師325人。據不完全統計,包括“瓷圣”何朝宗在內的德化瓷塑作品,被世界各國超40家博物館收藏。

      中華先民用近5000年時間完成了由陶入瓷的歷程。經考古證明,德化制陶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晚唐五代燒制出青瓷,隨著工藝日臻成熟,宋代燒制出青白瓷和白瓷。明代以后,德化窯主燒白瓷,當時定窯已經停燒,德化白瓷遂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以人物塑像為特色,引發歐洲皇室貴族爭相收藏,創造德化白瓷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正如《考工記》中所說的‘材美工巧’,德化白瓷將兩者融合,成就了‘中國白’。”陶瓷文化愛好者、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寇婉瓊認為,材美,在于德化盛產優質高嶺土,鐵和鈦元素含量少,氧化硅含量高,呈玻璃相,透光感上佳,有羊脂玉的溫潤感;工巧,則在于瓷匠們對技藝的不斷精進。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作為民窯的德化窯瓷器,既走進了無數尋常百姓家,成為日常陳設或器皿;也以對“白”的不懈追求,成就“中國白”的美學極致,寄托著民間對玉的情懷;以敢拼會贏的精神、兼容并蓄的胸懷,成為中華多元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載體。

      “精美的瓷器不僅要做出來、擺出來,更要傳出去。”牢記殷殷囑托,作為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陳明良身體力行,參與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動、隨泉州“非遺”文化體驗工作坊赴非洲推介、赴泰國韓國法國荷蘭等國舉辦作品展等。

      不僅是工藝美術大師,燒窯工、陶藝愛好者、企業家、設計師……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中國白”故事的親歷者、續寫者、講述者。

      走進順美陶瓷文化生活館,隨處可見憨態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每款陶瓷產品都有故事,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是廣交朋友、傳播文化的很好載體。”作為美國迪士尼和環球影城等品牌供應商、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陶瓷“冰墩墩”“雪容融”生產商,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至今仍記得,當他把一件德化瓷塑送給海外公司員工后,對方興奮地給他一張寫有“Blanc de Chine”(中國白)的字條。

      近年來,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通過加強館際交流等方式,積極推動“中國白”走出去。“當前,正加快籌備博物館新館,加大德化陶瓷文化遺產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播推廣,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打造‘中國白·德化瓷’品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很好突破口。”福建江夏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朱四海認為,“文化+”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開辟新空間,要發揮世遺放大效應,整合文物和文化資源,協同打造文化地標、文化標識,推動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和服務轉化,讓“中國白”真正成為代表中國的“白”、引領世界的“白”。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