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展出館藏德化白瓷
-
小陶陶
2022-03-03 16:20:54 廣州日報·新花城1893
14720
3月2日,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德化之美——館藏明清德化白瓷展”在鎮海樓展區專題展廳正式開幕。
廣州博物館館藏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近300件,本次展覽從中精選134件(套),分妙手生花·佛教塑像、博雅好古·陳設器用、茗香酒酣·飲食器皿、怡情翰墨·文房雅意四個部分,展現德化白瓷莊重恬靜的獨特魅力、極簡主義美學和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生活掠影,呈現德化瓷匠成功塑造享譽世界的東方藝術珍品的勤勞與智慧。
德化瓷有三美——釉色 造型 器用
德化是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齊名的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地處戴云山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樣,盛產優質高嶺土。氣候濕潤,土壤良好,森林資源豐富,河溪密布,為優質瓷器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德化瓷之美’美在哪?”廣州博物館館長吳凌云對記者表示,一是釉色之美,二是造型之美,三是器用之美。
吳凌云說,中國人做人講求“一清二白”,而瓷器呢,青瓷白瓷也是兩個主要的系統。南方來說主要是青瓷系統,但德化瓷很特別,它承接了北方的邢窯、定窯白瓷的系統,而且面向海外。所謂的“”其實就是從德化白瓷這里來的。從造型上看,此次展覽中的那些觀音像,“那種安靜、人性化,立在那里的那種恬淡,完全是工匠用手捏出來的,造型能力之高是無以復加的”。
館方專家指出,世界不同文明對“白”有著趨同的審美與偏愛,在諸多文化中,白有圣潔、光明與善愛之意。無論是外銷還是內需,德化白瓷以其傲人的瓷質受到海內外尊崇,成就了“世界白瓷看中國,瓷看德化”的美譽。德化白瓷對歐洲社會生活及其白瓷業的出現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被法國人稱為“”,更被譽為“歐洲白瓷之母”。
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德化廣州彼此相通
德化白瓷按功用可分為雕塑人物、陳設供器、生活用具、文房雅玩四大類,其中以雕塑人物最具特色。據此,本次展覽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妙手生花·佛教造像”,展示德化白瓷吸收閩南一帶泥塑木雕等傳統工藝,創造性塑造的人物瓷塑。特別是德化白瓷觀音塑像,雕琢細致精湛,造型生動傳神,是舉世公認的德化白瓷珍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館競相珍藏。
第二部分“博雅好古·陳設器用”,介紹了德化窯燒造的大量仿古類陳設器,常見器型有爐、觚、瓶、樽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復古風潮,以及中國傳統居室文化和室內陳設藝術。
第三部分“茗香酒酣·飲食器皿”,介紹德化白瓷器皿中的茶具、酒器、其他生活器皿的器型、工藝技法、特征等,其所承載的傳統詩酒文化、社會習俗,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趣、處世哲理以及審美意趣。
展覽第四部分“怡情翰墨·文玩雅意”:通過介紹筆筒、水注、筆架、洗、筆架、爐等文房用品,反映德化白瓷品種多、造型豐富 、形象活潑等特點。文房用品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欣賞價值,不僅是文人的必需品,還因造型豐富給枯燥的讀書生活增添情趣,更是家居陳設的重要補充。
展覽策展人、廣州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李晉說,此次展覽是對廣博建館90多年來積累起來的館藏白瓷的一次系統整理、研究和展示。當中不能不說的就是瓷塑像,它集中反映出當時德化窯生產中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的豐富內涵。而館藏數量最大的杯子,也是當時出口最大宗的品種之一。當中造型優雅的梅花杯因為設計簡潔、浮雕立體、梅花形象生動,特別受國外市場的歡迎。
“德化瓷的這一抹白是很讓我們驚艷的。”李晉說。那么它和廣州有什么聯系呢?首先它們是廣州館藏的東西,是屬于廣州的文化財富;而且從中同樣可以看到海洋文化的身影,看到它們在生活中的滲入,比如當中的文昌帝君、土地這些寓意吉祥,或者勉勵人好學向上的人物造型,在我們的生活里也很常見。廣州荔灣現在還有紀念文昌帝君的民俗文化活動。文化是相通的,藏品中藏著的美好意象,以及海洋文化中那種對于遠航平安的祈愿,對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都是喜愛的。
德化瓷業始于夏商,興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時期,泉州在海外貿易政策刺激下,發展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德化瓷器開始行銷海外,由此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此時的德化瓷器以青白瓷、白瓷為主。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中打撈出200多件福建德化窯、晉江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古瓷精品。在繼后的考古發掘中,水下考古隊從“南海一號”中打撈出大量金、銀、銅、鐵、瓷類文物,其中德化瓷器占了相當比例。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對記者表示,“南海一號”上出土的宋代德化瓷與明清的德化瓷還是不太一樣,比如釉色、胎質、工藝。宋代德化外銷瓷量很大,到了明清,德化在技術上有了很多變化,一方面是釉色,一方面是瓷塑的突出——中國的陶塑瓷塑有三個大的品種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一是兵馬俑,二是唐三彩,三就是德化瓷,它們影響了世界對中國陶瓷雕塑的印象。為什么說它是“”?實際上它正是中國古代白瓷最后的頂峰。
明清時期,泉州港開始衰落,官方貿易萎縮,民間貿易興盛。德化窯偏處一隅,在歷史上從未有官窯之名,卻憑借其不斷提升的白瓷工藝水平和精湛技藝風靡世界,更創造性地形成了系統的瓷塑技藝及文化范疇,奠定了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其中涌現出了何朝春、何朝宗等著名瓷塑大師。一代瓷圣何朝宗的作品《渡海觀音》成為德化后世瓷塑的范本。
明代鼎盛期的德化白瓷胎質細膩堅致,胎色潔白,有著天然象牙般的妙趣,制品釉色迷人,以乳白色為大宗,有“豬油白”“象牙白”“鵝絨白”“蔥根白”“女兒紅”的美稱,代表了當時全國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
廣州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鄧玉梅說,廣東和福建、浙江這些地區創作出來的瓷器,共同的特點是有許多坐上了海船,遠銷到西方。德化瓷對歐洲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硬質瓷——德國梅森瓷有著直接的影響。18世紀初,煉金術師伯特格爾在薩克森公國主政者的支持下,開始了燒制硬質瓷的試驗并最終獲得了成功。他對德化白瓷中的瓷塑進行了鍥而不舍的仿制和研究。而薩克森的奧古斯都二世也是一位熱情的德化白瓷愛好者,僅收藏的德化白瓷杯就有20多件。今天流傳在國外的德化白瓷品種非常豐富,數量也很大。
鄧玉梅說,中國瓷塑是“中國風”最直接的體現。它們傳入歐洲后最早在法國受到歡迎,之后開始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德化的瓷塑在當時歐洲的素描、油畫、室內設計圖樣上經常可以看到,放在壁爐架上、宴會桌上,顯見已經非常深入地進入了歐洲人的生活之中。
代表展品:
德化窯白釉堆塑瓷蓋盅 清乾隆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種類豐富,碗、盤、碟、壺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器型仍為大宗產品。古代陶瓷常用堆貼技法,多選用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吉祥寓意紋樣和中國傳統典故,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此件德化窯白釉堆塑瓷蓋盅,器身四周堆貼不同寓意圖案,分別為清節不改(松月圖)、侯封百世(猴圖)、蘭桂齊香(桂花蘭花圖)以及祿享萬種(松鹿圖),而蓋盒則有銘文“喜鵲爭梅,世御堂”,并堆貼喜鵲與梅枝紋飾。
德化窯白釉貼花瓷樹頭杯 清代
樹頭杯是德化瓷中獨樹一幟的品種,因杯型像老樹的樹頭,所以叫做樹頭杯。這件德化窯白釉貼花瓷樹頭杯,造型為淺圏足、喇叭狀瓣形口,上大下小。杯身布滿粗壯蜿蜒的樹干,堆塑梅和鹿等紋飾。
德化窯白釉瓷燈爐 清代
明清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文教興盛。這一時期,德化瓷匠們敏銳地抓住市場需求,燒制出大量品種多、造型豐富、形象活潑的文房用品。這件德化窯白釉瓷燈爐,器型美觀,器身刻有詩文“一鑒水中光日月”,使其既具備實用功能,又具有藝術欣賞價值。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劉穎穎 林暉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卜松竹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