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愛心陶瓷專場拍賣師張如亮:用拍賣的語言,探尋愛心陶瓷價值
-
小陶陶
2020-09-29 11:45:09 1944
8680
每年的秋季都是藝術品拍賣的旺季,而2020年的秋季,德化孕育出的本土第一家專業拍賣公司——中瓷拍賣,也將結出果實。9月29日,在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二樓展廳,中瓷拍賣·愛心陶瓷專場即將開拍,開德化藝術瓷拍賣之先河!
一場好的拍賣會宛如一場交響樂一般,有看到拍價時的短暫沉思;有競相舉牌的此起彼伏;有一舉定乾坤的急促聲響,但拍賣師卻是那位在臺上始終穩如泰山的指揮家。主持本次愛心陶瓷專場的,是資深國家注冊拍賣師張如亮。在拍賣開始前,他與我們展開了對話。
擺脫商品桎梏,探索藝術可能
“德化陶瓷是有亮點、有內涵,有情懷的!”張如亮說到。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德化。德化是一個有文化、有歷史、有故事的城市。千年窯火,萬里瓷路,德化的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魅力獨特,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文化符號,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品牌價值。
但大家對于德化的印象卻止于日用瓷領域。據統計,德化陶瓷現有3000多家廠商,10萬多個從業人員,產品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幾千年歷史的陶瓷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卻還是當作商品在生產。”張如亮從流通市場的角度指出:“藝術瓷,尤其是當代藝術瓷,還需要醞釀與培育。”
但我們欣喜地看到,經由新一代的陶瓷大師、新秀匠人們,德化白瓷正經歷著一個傳承創新的階段,由傳統媒介轉化為新的藝術表現手段。“作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需要的不止是中國制造,也不止是中國智造,更要走出中國‘瓷’造之路,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
而這需要我們在薪火相傳的技藝里,更努力地探索當代陶瓷藝術語言表達的諸多可能。
陶瓷的語言與拍賣的語言
但德化瓷雕其實并不缺表達的陶瓷語言。
這套語言體系,正面叫作傳承,背面叫作重復——工藝的背后有大量的機械重復,周而復始的拷貝,只有日復一日的心慕手追,永無止境的自我挑戰,才累積出幾近本能的鬼斧神工,才有機會讓每一件陶瓷變成是柔軟的生命,記憶著泥與水、與火的交融。
當然,工藝的背后,更多的是生存的必需,是活路。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重復地制造了許多“裸器”,沒有任何文化附加值,這才讓德化白瓷在在現代世界體系中,處于市場U型鏈的底端。而由文化符號產生的附加值,卻是商品利潤的關鍵所在。
“拍賣的語言,是滲透力。”張如亮說:“拍賣是一種國際通行的交易方式,它應該滲透進拍品里,去發現其內在價值,創造提升的助力,提高拍品的市場價值。”而此次拍賣,集結德化8位全國技術能手所創作的愛心陶瓷,正是德化陶瓷在拍賣領域做出的一次實質性的努力。
德化瓷不缺表達的陶瓷語言,缺的是用這種語言表達的思想。當陶瓷的語言與拍賣的語言彼此融合。“這是愛心的語言。”張如亮如是說。
公益拍賣:搭建一座愛心的橋梁
如果說商業拍賣創造的是更高的成交額,那么公益拍賣肩負的則是一種社會責任。此次愛心陶瓷專場的拍賣所得,將捐獻給“愛心幸福城”基金,為德化“愛心幸福城”的創建貢獻一份力量。
張如亮認為,一方面,是陶瓷藝術家捐贈了表達愛心的作品,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藏家慷慨解囊,奉獻出他們的愛心。藝術無價,大愛無疆,而中瓷拍賣作為拍賣的組織者,也應該以愛心為初心,搭建起一座服務的橋梁,讓這場公益拍賣更有溫度、更有內涵。
“從長遠的發展看,中瓷拍賣有責任為德化的當代藝術瓷市場做出更多的探索。因為那一把拍槌,意味著的是市場價值。”張如亮說到。他認為,對德化當代藝術瓷的培育,要借用拍賣的交易形式實現提高其市場價值,并使其常態化,普及提升世人對德化陶藝價值的認知度。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