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良:“為賦心瓷”不言悔

      小陶陶 2021-08-12 15:51:03   人民政協報 記者 王惠兵1720
      1081
      0
      文章摘要:陳明良: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明良: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夏日涼風,一絲絲穿過院門。光點如麻雀,在地面方磚的紋飾里跳躍。滿地明媚。

      賢惠的妻子已備好早茶。一襲飄逸唐裝的陳明良,端坐于茶桌前,開始了一天的第一杯茶,用的是他的得意作品——“竹節弦紋”茶具。

      杯里頭一圈圈溜圓的弦紋充滿動感,像泛開的漣漪,又像生長的年輪。在潔白溫和的釉色映襯下,茶湯呈現出瑰麗的色澤。

      “這都是用手工拉坯的。”斟茶之時,他不經意用手略微比畫了下。

      手拉坯,手與陶泥之間的舞蹈,將手藝人的體溫和思想傳遞給了本無生命的泥土。隨著陶車徐徐啟動,泥團在雙手間有節奏地拉起、壓下,如同黑白琴鍵上的彈奏,反復數次,泥團漸漸旋成泥柱。飛動的手指,牽引出來自不同空間的線條。線條出走、游離,再相遇、結合,就有了器物的雛形。

      這里頭,一塊泥土,一雙手,一輛陶車,簡簡單單,便是陳明良40余載堅守的全部。

      守望窯火

      7月25日,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個世界遺產。

      其中,泉州申遺的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的德化窯址,作為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引得滿城歡慶。

      東流逝水,戴云山下,瓷土雋絕,瓷聲丁零,已逾千年。每一塊瓷片完好無損地躺在泥土里,人世間的一切風塵和動蕩都沒能驚擾到它。

      “在夢里,我時常想起小時候,一排排田埂間,矗立著一座座龍窯。爺爺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低下頭,就能撿到帶有青花瓷紋的各種瓷片。在那里,我很高興,就一直撿,一直撿,直到看見窯火之光出現。那是一個多么神秘而又有魅力的地方……”

      驚喜于泉州申遺成功,陷入回憶的陳明良,不禁話語哽咽。“所幸,倏忽40余載,夢里頭的窯火不熄,瓷片仍在。”

      出生于陶瓷世家的陳明良,從小就跟著父親陳天棋學習德化日用瓷的燒造技藝。直到16歲,他開始拜師學藝,向師傅陳其泰學習雕塑。

      “跟民間日用器型不同,傳統德化窯手工工藝精細而復雜,要求極高。”同一年里,陳明良進入了德化陶瓷研究所工作,開始察覺到傳統與藝術的差距。

      但有著“陶瓷基因”良好家傳的他,選擇了開啟更為艱辛的訓練、燒造。

      洗泥、拉坯、雕刻、燒造、上釉……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盡管看似枯燥,但年紀輕輕的陳明良像著了魔般,不僅搶著干活,邊干還邊琢磨,一遍不行再來一遍,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為的就是能盡快掌握德化傳統陶瓷工藝的精髓。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年僅19歲的陳明良獨立創作的《千手千眼觀音》轟動了藝術界,從此在中國陶瓷界一舉成名。這件作品被行家譽為“瓷雕奇觀、古今獨創”。

      “當時,這尊觀音立像加底座高達1.55米,上身含手臂伸展最寬62厘米,下身脛足部為22厘米,呈上大下小、上重下輕狀,給燒成操作帶來極大困難。”陳明良說。為此,他廢寢忘食地練習、摸索、燒造,好幾次把自己整得像個“黑泥猴兒”,旁人見了打趣他許久。

      又經4年時光鍛造,陳明良創辦了自己的陶瓷廠。他以德化工匠之心守著這塊圣地,用執念灼燒出美好和希望,進入了“半生探索、半生努力”的狀態。

      尊古為師

      “瓷國明珠通中外,藝苑奇珍貫古今”,這是陳明良一手創辦的瓷藝堂的冠頂聯。記者隨他走上樓,打開門的一剎那,各朝各代的作品盡顯眼前。

      “這里擺放的還只是一小部分。”原來,他的瓷藝堂已收藏了3000多件歷代德化窯的陶瓷珍品。“我將藏品分為人物瓷塑、青花五彩、日常生活器皿等幾大類別,這些是目前最為齊全的德化窯白瓷珍貴標本。”陳明良的話里難掩興奮。

      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次巧合,他收到第一件瓷塑“立云觀音”。陳明良說,當他看到這件古代藝術品時,“我驚訝得不能言語,無論從工藝還是技術,古人居然可以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人物。”看到古瓷塑的工藝,他開始堅定地走上收藏之路。

      “每次看到古瓷塑工藝,我都會被深深地震撼,這些古藝術品,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這亦是陳明良常言的,“以古人為師,以古物為師,以心為師。”

      此后,陳明良收藏古瓷的名聲漸漸大了起來。199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藏友肖永昌向他推薦了一尊疑似清朝年間仿明朝何朝宗的“掌上觀音”,這是至今發現的“瓷圣”何朝宗最小的一件作品。“雖然這尊觀音僅高7厘米,但其神態、造型和開臉都讓人深深折服。”和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樣,擁有一件何朝宗的作品,是他夢寐以求的幸事。

      時間的沉淀和苦心學習,練就了陳明良“毒辣”的審美眼光。一睹該作,他眼前一亮,“除了何朝宗本人,再也無人能有這般出神入化之境界!”幾經波折,他最終將這尊“掌上觀音”收入囊中。

      時至今日,他還經常拿出“掌上觀音”輕輕擦拭,與自己的作品對比,從中尋找自己技藝上的不足,通過反復揣摩,讓創作得到更大的提高。

      明代是德化瓷人物雕塑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何朝宗藝術獨創“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將德化瓷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而何朝宗博取各家之長,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讓陳明良如醍醐灌頂。在何派瓷雕藝術的影響下,陳明良注入心血首創大型中國白瓷塑《百態觀音》,這也是他的經典作之一,是他幾十年如一日撲在觀音瓷塑上的創作成果。從構思到成型,他花了整整5年時間。而造型不一的一百尊觀音,表達著同一主題“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典雅明鏡,如脂似玉,是許多人初見陳明良作品的印象。在不斷地創新過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成功再現了“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明代以來才出現的釉色,業界譽其“深諳‘瓷圣’何朝宗瓷雕技法”。加之,嚴苛的他對作品精益求精,有時候一年創作10多件藝術品,卻最終只挑選一件精品,許多海內外藏友對其作品可謂是“一件難求”。

      當水平達到一定的境界時,藝術審美比較的將不再是刀工、雕工這些基本的技藝,而是瓷塑作品其神韻的流轉和內涵的表達。“正是深知這樣的藝術規律,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融入一定的思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陳明良說。

      那尊“掌上觀音”,他會一直擦拭下去。是回憶,是鼓舞,也是砥礪……

      化瓷成橋

      下樓來,重新落座于樸素的茶桌前,陳明良邊續水斟茶,邊在氤氳的熱氣里吐露多年的憂慮,“還是不夠!”

      他的理由很有意思——期望創作更多的作品,讓外國友人能夠明白中國的符號、聽見中國的聲音、看懂中國德化的故事。

      2017年9月,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陳明良的作品《日光》被選為國禮贈送給與會嘉賓。

      “這是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名片。”自接到任務,陳明良一點兒不敢懈怠。他堅信,“中國白”將讓外國人愛上中國陶瓷。

      一年時間里,他邊參考宋元時期出口的瓷器,邊設計了一系列中國元素的組合,單件造型30多種,有繁花似錦、祥云、節節高……經過幾輪篩選最終選擇如意尊為基礎造型,并將閩南特色如廈門日光巖、閩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國竹等元素加入,特意設計5個竹節,寓意金磚五國互惠互利,繁榮昌盛。整件作品造型大氣,工藝精湛,讓“中國白”成為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

      “德化陶瓷天生有‘海絲’基因,‘一帶一路’走出去,‘中國白’正是非常合適的‘語言’。”陳明良介紹說,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白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出口商品,助推了泉州港的興盛;而今,德化更是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

      2019年9月,作為國家非遺“德化瓷燒制技藝”的主要代表,陳明良全程參與泉州“非遺”文化體驗工作坊走進非洲多個城市,讓非洲人民深刻感受到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底蘊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有趣的是,在非洲期間,每到一處,陳明良都隨身攜帶著瓷泥,現場展示瓷塑技藝,不時捏塑一個小頭像送給當地群眾。“這比合影來得豐富。”他認為,照片只有一個表情,但捏塑出來的人像卻可以有N種表情。

      此后,深入全國17個省區市,推介多彩“非遺”;前往泰國、韓國、法國、荷蘭等多個國家舉辦作品展,推廣中國德化白瓷……陳明良用自己的行動將德化陶瓷帶向世界的舞臺,讓世界共享“中國白”的魅力。

      同時,陳明良發掘、扶植和培養了不少人才,正式收了30多個徒弟,大都從小就學習瓷塑,接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在陳明良的工作室里,他們重新尋找創作方向,并在師傅的指導下追求本心,提升技藝,目前已有9位是省級陶瓷藝術大師,成為德化陶瓷行業的新一代力量。

      “我只是為他們鋪鋪路、搭搭橋罷了。”一向謙和、儒雅的陳明良總說,他只是在奉獻自己的失敗教訓,讓徒弟們少走彎路而已。

      履職“密碼”

      2018年,陳明良成為福建省政協委員。從德化縣政協委員到泉州市政協委員,再到省政協委員,他對政協很有感情。

      作為政協委員,陳明良關注最多的是德化陶瓷文化傳承。位于德化縣龍潯鎮的丁墘村,具有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其科技園區范圍大約0.6平方公里,成立20多年來培養了5位國家級大師。陳明良有空檔了,就常在那里與大家共議傳統文化發展。

      “要充分挖掘、整合德化縣豐富的紅色、陶瓷、宗教、民俗等旅游資源,制定專項規劃,以‘瓷幫古道’延伸,結合德化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建設海絲路上德化陶瓷藝術世界級的‘大師部落’,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多次深入調研后,在去年福建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陳明良提交了《關于促進建設海絲路上“陶瓷大師部落”的提案》。

      “文化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幾年,陳明良提交的提案大都關于文化——

      2018年,建議以旅游業發展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生存和傳承,建立卓有成效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形成政府保護傳承與企業投資開發的良性市場發展模式,形成全方位、有特色、可復制的開發路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2019年,呼吁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舉辦“一帶一路”海絲文化相關論壇,大力發展“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建設“數字海上絲綢之路”……

      “如何提高履職實效?”,與其他政協委員交流,陳明良總是會心一笑,道出履職“密碼”——“好管閑事”。

      “不但要多看多想,還得總愛問問,哪怕村里頭修條小路,也得上去打聽一番。”陳明良說。

      對于履職,陳明良一直有著火紅的熱情,正如他對陶瓷事業一般。


      (人民政協報 記者 王惠兵)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