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薦文 漫談德化瓷觀音

      小陶陶 2021-05-18 11:49:02   集雅文化1558
      971
      0
      文章摘要:德化窯的瓷觀音,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精雕巧塑,風格獨特,歷代名品輩出,名馳中外,在國際上素有“東方藝術”、“東方的維納斯”的稱譽。

      德化窯的瓷觀音,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精雕巧塑,風格獨特。加以瓷質潔白,純凈溫潤,猶如脂玉。益見高雅明麗,優美無匹,歷代名品輩出,名馳中外,在國際上素有“東方藝術”、“東方的維納斯”的稱譽,是我國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為陶瓷史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蘇清河 倚麂觀音

      瓷觀音是德化窯的代表產品之一,研究德化瓷離不開瓷觀音。在國內外介紹德化瓷的文章中,提到瓷觀音的歷歷可見。作者也曾先后寫過數十篇介紹瓷觀音產品的短文,但作較系統的專題探討則極少見。為促進對德化瓷觀音的研究。本文不惜淺見陋識,試就三個方面略作漫談:

      一、瓷觀音的誕生及其不同時代的衍化

      觀音。原名觀世音,唐太宗時,為避李世民諱。改稱觀音。觀音是佛教的主要菩薩之一,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協持,三者合稱西方三大士。

      化的觀音,歷來被塑造成大慈大悲,法力無邊,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女神。視為真善美的理想化身,受到廣泛的喜愛和供奉。在國內民間及國外華僑所居之地,以及信仰佛教的國家,幾乎達到家喻戶曉,老幼咸知的深遠影響。因此,觀音既是眾多寺廟庵堂不可或缺的菩薩,也是工藝美術中深受歡迎的優秀傳統題材。

      陳德卿 觀濤觀音

      作為優美藝術形象的觀音何時引人德化瓷雕的領域?據調查了解,并從蓋德碗坪侖宋代古窯址發現的一個蓮花佛座殘件(似坐古蓮觀音的底座)證實,宋代的德化窯就有瓷觀音制作。元代,以瓷觀音為主的德化瓷雕佛像已很流行。這一時期的瓷觀音大多仿效寺廟造像,以莊嚴肅穆的坐像造型為多,注重身姿端正,穩重大方,結構對稱,工整無華,線條簡潔,少加飾物,不太講究結構比例,衣紋刻畫也不深,體形不求豐滿,以手工模印成型,坯體厚重,整體質樸渾厚,帶有古樸的石雕木刻韻味,產品均為小型,底座的巖石雕刻粗簡,蓮座尚圓,蓮瓣工整,古蓮座采用圖案式結構。

      許興泰 坐石觀音

      經過宋、元二代的實踐,明代時期的瓷觀音,不僅在燒制技藝上取得豐富的經驗,而且在藝術上登上一個新的發展高峰,奠定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在嘉靖至萬歷年間,德化窯的雕塑大師何朝宗總結前人的制作工藝和燒成經驗。綜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點,融其優秀藝術技巧于一爐。吸取唐代佛像畫家吳道子“筆勢圓轉、衣巾飄舉”和“形象豐滿”的作風,采取捏、塑、雕、刻、刮、削、接、貼的工藝手法,選擇潔白瑩潤的優質瓷土原料。并根據觀音的典故傳說進行精心設計,創作出多種多樣不同姿態的坐、立式觀音形象,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對作品的臉部神態、五官表情、頭發手足、衣巾紋褶、景物配飾逐一精雕細刻,一改前代作風,形成獨具一幟的瓷雕風格典范。加上采選優質白瓷質料燒制,整體瑩潔溫潤。如脂似玉,優美絕倫,舉世無匹,馳譽中外。同時期的陳偉、林希宗、林朝景等著名瓷雕藝人群起仿效,使明代的德化瓷觀音進入一個充滿藝術魅力的高度境界,成為垂范后世的豐碑。

      許興澤 渡海觀音

      清代至今,德化瓷觀音基本繼承何朝宗的藝術風格,但各時期亦有一定衍變和發展。清代中、后期及民國初期式樣逐步增多,不同造型百出,趨向追求工巧華麗,出現了戴冠、散發、瓔珞、飄帶、提籃、持花、立魚、騎獸等各式各樣新造型。附屬裝飾品和配置景物增加。大部分作品確是取得增加工巧華麗和動靜呼應的藝術效果,賦予作品新的生活氣息。也有部分制品設計處理不當,難免帶來繁雜累贅之嫌,不如前代簡潔明快。清及民初,出現部分插手觀音,留以袖口,手用插裝,屬于外銷產品,是為防備瓷觀音精細的手指在運輸途中碰斷而特制的,可說是當時為保證外銷產品運輸安全所采取的一項改進措施。

      民國時期,除蘇學金(蘊玉)、許友義(云麟、裕源)及其兄弟(寶源)等名家作品外,余者制工不甚考究,粗劣居多,精工雕刻者少。1935年后,由陶模印坯工藝改為石膏模注漿成型,為便于脫模,衣紋改淺,邊角改圓,不加銳利深刻,胎體亦薄。

      柯宏榮&陳桂玉 披坐觀音

      瓷觀音的發展應以近30多年來為最。尤以1985年后一個時期特盛,幾乎各廠各家競相制作瓷觀音,爭奇斗巧,花樣百出,多姿多彩,無奇不有。諸如三頭六臂,千手千眼等多頭多手系列,十八羅漢朝觀音、八仙朝觀音等群雕,各式各樣,應有盡有,為前所未見,品種多得難以勝計。單一滴水觀音就有各種不同規格不同造型數十種,堪稱盛極一時,斯時的德化瓷城,被稱為“瓷觀音的天下”。可惜由于市場競爭劇烈,粗造濫制日多,售價劇降,漸被新興起的瓷花小雜件瓷所替代。近幾年繼續生產者則竭力追求制作精品,向高檔次發展。

      二、德化瓷觀音的主要產品與定名

      德化瓷觀音的傳統產品主要有坐式和立式兩大類,坐式者每多表現莊嚴肅穆,穩重端正之形;立式者利于表現動態瀟灑,超然脫俗之態,坐式者有坐巖、坐石(巖與石之分為巖座較高,分為上中下三個峰的層次,進行玲瓏雕琢,甚至有內外層的精巧透雕,石座較低,僅一層次的雕琢變化)、披坐(沒座)、坐古蓮(似石雕的圖案式仰覆瓣結合的底座)、坐蓮、坐蒲團、坐幾、坐獅、坐犼、坐麒麟等等;立式者有立巖、立石、立云、立蓮、立鰲、立魚、立龍等等;它的定名,主要是作者依據觀音的典故和傳說在創作設計中擇定的。大多以所坐所立的景物為名,如立巖者為立巖觀音,坐犼者為坐犼觀音或騎犼觀音等等,配上景物,既是表現故事情節和烘托環境氣氛,也是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美感和動靜氣勢的一種藝術處理手法。另一種取名則是依據創作意境和造型特征而定的,如足踏蓮花浮行于波濤之上的渡海觀音;坐于巖石之上、旁置經書、凈瓶、巖下潮水翻滾的觀潮觀音;手抱兒童的送子觀音;手提竹籃內入一鯉,反映收魚精故事的提籃觀音;手執凈瓶柳枝的施露觀音;余如手提蓮花、如意念珠、經卷、凈瓶、寶珠、拂塵等等皆以提物為名,身披珠衣的為瓔珞觀音;頭戴佛冠的為戴冠觀音;背配毫光的稱毫光觀音;旁立童子的善才觀音;多手多臂的十八手、二十四手、三十六手、四十八手以至百手、千手等等則以多少手為名。作為法力無邊,善于諸般變化,收妖伏魔,普渡眾生的觀音,其所產生的眾多傳說可供創作選擇的題材十分廣泛,“變化”既富神秘感又給作品設計提供了靈活性,故同一題材,由于作者的立意處理和藝術剪裁的不同,往往造成多所變化,姿態神情各異,衣紋裝飾別致,規格太小不一,而產生出千姿百態,各臻其美的美術效果。

      德化瓷觀音品名極為繁多,要一一列出其具體名稱確是不易,也不必要,但只要了解上述幾種傳統的定名習慣,基本就可定出它的具體名稱,就不致將駕云觀音搞成“設霧式”觀音,或把俗稱“土地”的福德正神稱為“德化窯老人”、“德化窯人像”之類令人難以理解的怪稱了。

      許興澤 坐古蓮佛光觀音

      三、德化瓷觀音的主要藝術成就及其風格

      德化瓷觀音的藝術成就是歷代雕塑藝術家智慧的結晶,值得珍視并加以深入研究、總結和繼承。但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應當不斷研究以集大成。這里僅就泥與火的科學應用,情與境的構圖設計,材與藝的雕塑風格談點粗略了解,以供行家研究參考。

      1、瓷的材料是泥,泥的成瓷離不開火

      瓷觀音也就是泥與火的藝術產物,瓷觀音的造型結構、動態、線條、衣褶、裝飾等的變化極其復雜,在創作設計、材料選擇、成型制作中都要考慮火的因素,尤其是德化瓷歷來都采用1360℃至1420℃范圍的高溫燒成,火的考驗更加嚴峻,忽視或沒有認真把好這一關鍵,再好的造型設計也將毀于一旦,不僅前功盡棄,甚至在燒成中所產生的變形倒塌和炸裂還會殃及左鄰右舍,損壞其它產品;燒成過程中還應嚴格控制升溫曲線,認真掌握預定的燒成火候,升溫宜緩,保溫宜長,如非專用窯爐而與其它產品混合裝燒,則應選擇受勢均勻的窯位,以避免變形、開裂、起泡、瓷化不足、色澤不均等毛病的產生。在泥料的配制上,既要軟硬適宜,又要達到可塑性和胎釉結合良好的要求,因此,對不同規格產品的選料和配方都必須傾注心力,苦下功夫,反復試驗,充分把握方能投產。在造型設計中,應充分注重整體造型在燒成瓷化時所產生的重心力,力求解決好支撐面和負荷量的矛盾,并關顧到形體四周的相對均衡,但作為藝術品的瓷觀音,不同于平穩勻稱造型的日用瓷,總不能制成四周勻稱一致的呆板模樣,為了突出形象,必然是背后線條刻畫少,前面衣褶、飾物多,身姿富有動態,才能塑造出靈活多姿的優美藝術形象,要求四周絕對均勻是不可能的,為免于造型不均衡,在燒成中坯體收縮力不均造成變形,可在設計中加設相應的導具或在成型制作中和裝坯時采取輔助措施加以彌補。德化之所以能夠燒制成功高達1.92米的大型瓷雕滴水觀音(每件注漿成型需用泥漿600公斤)和結構復雜、負荷量大、支撐點小,高達1.55米的千手千眼觀音(兩脅各生出500支手臂,上身手臂伸展寬達62厘米,下身支撐面的足部寬僅22厘米),就是德化瓷雕藝術成功應用泥與火的藝術成果。

      許興澤 實心精品《坐巖觀音》

      2、情與境的構圖設計

      人物瓷雕難以像其它工藝美術表現那樣展開情與境的描繪,而是必然受到自身特定條件的制約,其造型構圖設計應以簡練的立體形象來表現,境物只能選擇最富代表性的道具來烘托,不宜為了反映情境而進行過多的繁瑣堆砌,破壞其簡明的主體,只要構圖處理得當,哪怕僅是一件小道具,也能令人一見就明了它所表現的情境。例如提籃觀音,它的道具只是手中所提的一個小竹籃,籃中放一條小魚,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卻能使人聯想到《西游記》中描寫觀音收伏魚怪的情境,一個小魚籃既表達了故事情節又烘托出神秘的環境氣氛,這種簡練的藝術處理手法,便是德化瓷觀音構圖設計成功之處。

      許興泰 提籃觀音

      瓷觀音是佛像,神佛都是由人衍化而來的,同為西方三大士中的阿彌陀佛和大勢至很少在工藝美術品中出現,而觀音則占盡了石雕、泥塑、木雕、玉雕、牙雕、彩札、陶瓷雕塑、金銀銅鐵澆注、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其所能夠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除了她優美的形象而外,大概還是她象征立心唯善,除邪懲惡,救濟眾生,慈航普渡。祈求世界大同的大眾心理和要求,她具有佛的神秘色彩也帶有人的理想特征。因此,歷來總是把她塑造得完美無缺,充滿美好的魅力。瓷觀音的塑造也是如此,她的造型設計和情境構圖既有莊嚴凝重,令人崇敬的佛氣質,又有慈祥可親,優美動人的人情味。既有佛的靜也有人的動。動靜呼應,栩栩如生,惹人喜愛,觀潮觀音便是此類設計的一例,觀音端坐普陀巖上,身姿自如微側,顏容端麗,眼神下視。口角含笑,巖下潮浪翻騰,水珠飛濺,一鯉歡躍,魚朝觀音,既表現了觀音莊嚴的坐姿,靜穆的表情,寓有變化的身形,又配以波浪、躍鯉的動態,兩者動靜相應,情景交融,主次分明,自然巧妙。再如渡海觀音的構圖設計,如何表現渡和海?設計者僅選擇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和蓮葉,放置于翻滾有浪花之中作為圓形托座,觀音站立于蓮苞之上,雙足前后略分,前中立地露于前裙之外,身姿略為側轉向前,雙手插于袖內合拱身前,表情莊重祥和。頭披風巾,衣角飄拂,翻騰的浪花,飛濺的水珠,飄動的衣角與沉靜的表情形成明顯的對比,巧妙地刻劃出觀音超然脫俗之姿和乘風渡海之勢,構圖手法精練,令人嘆為觀止。

      德化瓷觀音的構圖設計,一般境物皆借助托座來處理,并且都是選取地上的巖石、蓮花、海水為座,極少采用天上的云朵,其主要立意既是為了表現觀音的圣潔清凈的超脫特性,也是為了更好表現觀音置身于大眾生活的人間,寓有佛與人一體,無所不在的深意。

      蘇獻忠 渡海觀音

      3、德化歷來以善制白瓷和瓷觀音著稱于世的一大關鍵便是擁有質優而豐富的瓷土原料,德化瓷觀音獨特風格的形成,又是巧用材質的結果,德化瓷土的純凈無瑕、潔白高雅和良好的可塑性,有利于觀音圣潔形象的細膩塑制和刻功,德化瓷雕藝人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因材施藝,精雕巧塑,創立了自已的風格,譽馳天下,垂范后世。

      許興澤 坐蓮毫光觀音

      德化歷來的著名瓷雕藝人,多數兼具木雕、泥塑、漆線浮雕等多種技藝,既是瓷雕大師也是寺廟佛像的雕塑能手,由于熟知菩薩的來歷典故,才能塑造出形神兼備的佛像,瓷觀音的成功塑雕也是如此。近年來復建的西天寺、九仙山觀音殿的觀音便是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等所塑造。這一技藝傳統歷代沿襲不斷,為瓷觀音的制作提供了不斷精進的素養基礎。尤其是明代的何朝宗吸取了唐代佛像繪畫大師吳道子的作風,使瓷觀音的塑造更加形象豐滿,雍容大方,瀟灑脫俗,美妙絕倫。其所作瓷觀音,身姿頭部略微側轉,富有動態變化,五官頭發刻畫精細,雙眼瞼上兩條彎彎的線條從印堂逐漸收縮下延至鼻端。既顯示了慈和的雙眉又畫出了端正的鼻棱,同時也保留了傳統佛像的雕刻韻味,衣紋線條的處理采用松緊、對比、均衡、反復的手法,疏密有致、長短交替、粗細相宜、明暗起伏、圓轉流暢、主次分明、繁而不亂;衣巾邊緣薄利,反轉流利活潑,具有舒展、飄逸的輕柔質感;手的制作采用捏塑,手指纖秀。形狀優美;珠串、花朵、瓔珞的捏制工細逼真。經書、凈瓶配置得當;就是巖石、海云、蓮花的托座,雕刻也力盡工細,巖石似溶巖錘乳,造型奇巧,玲瓏剔透;海水則浪花翻卷,水珠疊濺;蓮花則寫實逼真,枝葉宛然。整體的精細雕刻,形如一幅素雅、簡潔的工筆白描。巧妙的造型設計,精細的雕刻工藝結合潔白明凈,如脂似玉的瓷質,形成了德化瓷觀音的獨特風格,突出了雕塑美和材質美,使瓷觀音益見精美傳種,動人心扉,成為工藝美術中異彩奪目的明珠。(文章來源:摘自《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 王冠英)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