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見韓國之白瓷
-
小陶陶
2019-07-31 15:40:14 1599
12860
從首爾到慶州,再到大邱
《文化大觀園》王魯湘一路行走韓國
看相似,尋差異
從佛教,到儒學
思同源,見獨特
訪韓醫,賞瓷器
從傳統,到當下
王魯湘遍訪韓國最頂尖學者
一雙慧眼,深度解讀
《湘見韓國》
《文化大觀園》特別奉獻,連續六集,敬請關注!
2018年的2月9日,第二十三屆冬奧會開幕式在韓國平昌拉開帷幕。開幕式不僅展現了一個現代的韓國,同時也兼顧傳統,并專注于韓國文化的獨特性。
其中,火炬臺的設計靈感,就來自于從朝鮮半島出土的文物,白瓷滿月花瓶。
這里是世界第六大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在這里我們見到了這尊白瓷滿月花瓶。
王魯湘:如果大家看過了平昌冬奧會的開幕式,激動人心的點火炬的那一個瞬間。應該對這一件陶瓷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冉冉升起的那一個巨大的那一輪明月,就是這個瓷罐。這個瓷罐的話呢,其實造型非常的簡潔,上頭也沒有其他多余的這個紋飾啊,包括釉下的青花啊,和這個鐵銹花都沒有。但是就是這個簡潔,就是這個圓圓的,飽滿的造型,代表著韓國人民對一種圓滿的生活的一種向往。
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里有三個巨大的展廳,分別陳列著,高麗青瓷、粉青沙器以及朝鮮白瓷。韓國是繼中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制造出陶瓷的國家。所以從陶瓷中就可以看到韓國文化的變遷。
公元十世紀,韓國就開始制造青瓷,極盛時期的高麗青瓷,發色靚麗、釉質瑩潤,代表著高麗王朝工藝美術的最高水準。它的制瓷技術雖然來自中國的唐宋時期,但匠人們將有著鮮明個性的高麗文化與制瓷技術相結合,燒制出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高麗青瓷。然而,高麗青瓷在朝鮮半島上鼎盛了幾百年,隨著王朝的更替,在14世紀逐漸消聲匿跡。青瓷逐漸被粉青沙器和白瓷所替代。
王魯湘:為什么這個在我們朝鮮半島這個地方,會把青瓷給放棄掉,然后開始重視白瓷,而且最后是整個皇室啊,全部用白瓷,白瓷取代了青瓷,這是怎么一回事?
鄭良謨-國立中央博物館 前館長:從土器、陶器到青瓷,最后到白瓷,這個發展是很自然的。大概在14世紀后期,韓半島通過樞府瓷學到了制作白瓷的技術。而當時正是從佛教轉移到儒教的一個時期。朝鮮王朝想要推行儒家思想的話就需要一些政策來支撐。而在向百姓推行性理學的時候,就覺得可以通過白瓷推行。因為,純粹的白瓷顯得很純凈。帶有清廉的意思。所以,朝鮮王朝認為多多推廣白瓷,與性理學的理念一脈相通。
白瓷與青瓷等其他瓷器相比,堪稱技術水平最高的瓷器,白瓷潔白的釉色和素雅的形態代表了朝鮮王朝所追求的儒教理想社會,完美的契合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和生活??梢哉f,朝鮮白瓷是反映王室品味和士大夫格調的一面鏡子。
鄭良謨:京畿道廣州地區在王朝做白瓷之前就已經有了地窯,王朝得知這一事實之后把光州地窯指定為官窯專門制作白瓷。之后,光州的白瓷就在全國都被視為領先地窯。所以,只在光州地窯制作了白瓷。之后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扶持,光州白瓷成為了朝鮮白瓷的領導者。
這里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梨花女子大學。學校內的建筑物是不允許游客隨便進入的,但有一座博物館是對外開放的。館里就收藏有精致的白瓷,梨花女大白瓷研究專家張南原講述了這些白瓷的來歷。
張南原:我覺得它的用途很特別。朝鮮時代帶有龍紋樣的瓷器,一般都在王室的宴會上用來裝酒或者用來插花。特別是大約17世紀時的鐵華(白瓷),感覺像是用水墨畫的一樣。龍的動作和線條都很精致。我認為是王室的畫家畫的,也是用于王朝特別的活動的。
王魯湘:這個龍呢,使我想起明代的龍,這個龍不是清代的龍,這個特別像明代這個宣德年間的那種龍,只有宣德年間的龍,才是這么的威猛,而且這個宣德時代的這個龍啊,包括整個明代的龍,這個后面的這個發啊,是這么往前面,造過來的,到了清代,都是往后面越過去了。
張南原:可能是因為朝鮮王朝剛開始整頓制度,制定和制作禮記中所使用的工具時都參考了明朝。參考了明朝在王朝有特別活動時使用的工具或者用途。
為了能更好的發展白瓷生產,當時朝鮮王室專門成立了白瓷生產的機構司饔院,它的下級機構“分院”就是官窯。
王魯湘:剛開始的白瓷,似乎質量呢也不是很高。到了后來十八世紀,特別是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十九世紀的這種白瓷啊,它的,無論是它的這個胎,它的釉,還有它釉下的青花的鈷料,都可以和我們中國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啊,和它相比美了。那么這個中間,有個大概三四百年的發展。這三四百年的發展,明顯看得出有一個技術不斷在推進的過程。那么,這個是什么東西,在支持這樣一種技術的推進,越做越好,越做越好?
張南原:朝鮮王朝也是官窯制度的原因最大。從原料,匠人,作業過程,到紋樣等等,都由王朝親自參與,并且向分院派遣監督人員監督全部工序。朝鮮王朝初期到末期,這一制度一直推行。因此,白瓷實現了飛躍發展。不過,從17世紀開始,王朝所用的高端白瓷也吸引了富人階層,很多官僚和富人階層都希望自己能收藏白瓷。所以,很多人就從分院偷偷地購買白瓷。后來王朝得知這一消息之后,為了保障畫工一定的生計,委婉地允許民間也用白瓷。因此,白瓷的發展可以視為在滿足王朝,富人等各式各樣的消費者的要求,比如文具等。制作的量不斷的增加,自然在品質上也提高了很多,而且款式也增加了很多。
今天,在韓國利川、光州、康津、各地的陶藝村里仍然繼續生產著青瓷和白瓷,傳承著陶瓷的命脈,首爾市內的仁寺洞以陶瓷的種類齊全而聞名,從陶器到百瓷,無所不有。瓷器仍然是這個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魯湘:我可不可以這么來理解啊,就是如果我們對朝鮮的白瓷,沒有深入的了解,沒有細心的這種體會,其實我們可能,對高麗這個民族的這個,它的審美啊,包括它的精神世界,我們的了解,就不會太深入?
張南原:我認同您的觀點。不僅是白瓷,居住環境,里面的裝修風格,一直到服飾,都與白瓷的特征相通。所以,了解朝鮮王朝推行的理念和思想觀念的話,就可以知道朝鮮白瓷為什么和日本和中國的不一樣。
體驗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認識它的文化。文化大觀園韓國之行,歷時十四天,行程數千公里,先后走訪了首爾、慶州、安東、大邱、康津等地。
我們有幸見證了一年一度的板索里大賽,從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唱腔聲中,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民族性格當中堅強的一面。
我們在佛誕日這一天,在首爾市中心的曹溪寺,看到韓國的普通民眾對待佛教的一種態度,平和、快樂。
出于對韓國傳統醫學的好奇,我們在慶熙大學醫院見到了神奇的電子把脈、以及電子艾灸等,傳統韓醫的現代之路發展迅速。
我們還來到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安東河回村,這里是韓國儒學傳承的圣地。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儒學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著韓國歷史上最為珍貴的文物,我們通過青瓷和白瓷,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了解古代韓國人所追求的藝術境界。置身于韓國,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感受文化的更迭。感動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守護,但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些文化的堅守者。
嘉賓李光虎為了表達對韓國儒學泰斗李退溪的敬畏之心,專門從首爾驅車近五個小時趕到陶山書院接受采訪,此時他已年屆70。
板索里名唱宋順燮已逾80高齡,但為了能選出優秀的人才來傳承這門藝術,在長達兩天的比賽里,他一直聚精會神地欣賞每一個參賽者的作品。
而大邱桐華寺的真際大師和津寬寺戒昊大師,為了能讓我們更深度的了解韓國寺廟文化,精心準備了住宿體驗和素齋料理制作,讓我們從中明白,韓國佛教所追求的禪境哲學。
他們是韓國傳統文化最好的守望者和傳播者,不為功利,默默耕耘。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