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炸叔與他的“樂昔窯”
-
小陶陶
2021-04-26 17:15:46 迦爾一點1425
10910
柴燒窯和柴燒器具近幾年頗為流行,這當然也是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提升的體現。炸叔從1995年開始做柴燒茶器類,在這之前一直都以制作陶缸甕為主,早前的作品基本在龍窯燒制。目前的窯是2015年建的,取窯名為“樂昔窯”,窯意為“念往昔,樂于傳承”,位于德化柴燒基地“瓷谷仙境”,工作室也設在這里。
炸叔說,做柴燒這么多年,每一次燒窯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開窯那一刻總是充滿期待。我想這種期待是因為自己的初心、對陶藝的著迷和追求、還有難預期的燒窯成果吧。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要燒制出一窯滿意的作品,影響作品成敗的因素有土、火、柴、窯、空氣的進流量和柴的干濕度及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狀況等細微因素之間的關系。
柴燒分為上釉(底釉)和不上釉(自然釉),炸叔以不上釉為主,素燒生成的自然落灰釉,通常是粗糙亞光的,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層次豐富的質感及原土高溫后呈現出的各種不同色彩的變化,自然落灰釉乍看不起眼,但越看越是會讓人為之著迷。
從1995年轉做柴燒至今,炸叔做出的作品如果按燒窯次數和作品數量早已不計其數了,在德化境內的柴燒陶藝家里炸叔應該是最年長的一位了,是樂陶孫氏第十九代非遺傳承人和德化縣傳統陶藝技能培訓班輔導員,有很多藝術類院校的師生及藝術家等慕名而來向他學藝,近幾年炸叔的很多朋友和學生、徒弟一直建議他把作品拿去參賽,因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傳統老工藝極其不易,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一中國傳統技藝。
但他對網絡宣傳及職稱評級、作品評級之類的并不執著,2018年至今炸叔多次獲得國內重要賽事、博覽會等的金獎、銀獎、優秀獎等,另外還有部分作品被多個博物館永久收藏。
現代柴燒技法傾向于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也就是自然落灰的效果,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任意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度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微量元素與陶土里的原礦便形成不同的色彩和釉面。
其實在中國傳統的制瓷標準中,釉面上落了灰或者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都是不被欣賞的,被認之為“瑕”,所以以前的工匠們會用匣缽承裝陶瓷,避免和火焰及窯灰的接觸。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柴窯的柴卻不是指隨便的木柴,而是指松木。匠人們從日積月累中發現松木為燃料是最佳的選擇,主要的原因是松木的熱效率高。有種說法認為松木油脂豐富,所以會使得釉面更油潤,其實燒窯之前,松柴要進行晾曬,揮發掉很大一部分木柴中的油脂。而使用松木的窯爐結構也很關鍵,窯的型式更決定了燒窯時溫度能否上得去、還有火的路徑、落灰、火痕的方向,這都是會直接影響燒成的效果。
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的方式做出最自然的器物。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后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這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
松木及炸叔純樸的柴燒作品▲
由于柴燒的成本極高,炸叔一般會先把作品創作好、晾坯、再素燒、最后修整,要上釉的再上個底釉,然后通常會先將作品素燒,素燒可以讓作品不易變形且方便存放,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再進行燒制。小編經常會在炸叔開窯的時候去現場參觀,窯門一開,乍看是琳瑯滿目的作品。其實裝窯也是個技術活,每一次的燒窯,一般都會根據窯的容量設定好作品總數,然后再設計好作品進窯時要放的位置,這樣也是力求每件作品能盡量達到意想的效果。
炸叔在裝窯▲
接下來就是開窯點火慢慢升溫的過程了,升溫非常關鍵,那如何知道溫度和窯內的燒制情況呢,現在的柴燒技術已經很先進了,一般會在窯的右上方設置一個溫度計來記錄窯內的溫度,另外裝窯時會在窯內觀察口的位置放置溫錐,以便知道窯內作品的熟度和落灰情況。
點火的第一天溫度一般在200-400度,主要是熏,讓煙在作品的表面積一層灰,反復的在200-400度之間降溫、升溫。第二天溫度控制在900度左右,第三天會升至1000度以上,這時就更需要陶藝師們結合所有的經驗了,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一點也馬虎不得,當溫度達到1200-1300度后就不用再投柴了,入碳、封窯,此時濃煙厚重,窯內的氧氣急速下降,窯內的氣氛會再一次給作品帶來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窯后就是預計3-4天的等待窯溫慢慢降至常溫的工作了。
小編特地蹲守幾日跟著炸叔體驗了一把從裝窯到出窯的過程,由衷感慨柴燒甚是不易,真切地感受到柴燒過程中的各種不定性因素對作品的影響,窯溫降得差不多時打開窯門的那一剎那讓人又緊張又期待。小編這次陪同蹲守的這一窯是炸叔2021年開春后的第一窯,由于封窯時未將窯封嚴實,導致窯內氣氛不足,導致中間以上的部分作品跟預想的效果還是差了一些,所幸的是要參賽的2件作品效果很好。
2021年開春后的第一窯▲
小編跟炸叔及小伙伴們一起開窯▲
炸叔的大部分作品器型都偏向傳統,乍看較粗拙、質地粗狂,少了幾分現代審美的感覺,卻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不失人間煙火之氣,散發著質樸、渾厚、古拙的古老傳統美感。
相比現代極度化的工藝,古法燒制技藝柴燒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經過火氣的淬煉煥發出來的味道和韻味,使得每件柴燒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天然孤品,有著返璞歸真、自然樸實的視覺效果和溫厚的觸感,讓人十分珍惜,我想這便是柴燒藝術的魅力,也是炸叔和他的“樂昔窯”所追求的結果。
文/老涂
圖/炸叔作品
來源:迦爾一點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