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陶瓷與水文化之間的聯系 陶瓷器紋飾發展史
-
小陶陶
2019-08-24 10:05:06 中國陶瓷餐具網1560
11760
水是人類共同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之一。古人制作陶瓷,其目的是用來汲水盛水。古人對水的崇拜,燭照反映在中國古陶瓷器裝飾上,便形成了內涵復雜的水文化。
陶瓷器上的水紋裝飾,表現水流動形態的,稱為水波紋、波浪紋或波狀紋等;表現水漩渦的,稱為漩渦紋或渦紋;而表現海水波濤的,則稱之為海水紋或海濤紋。
水波紋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早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為刻劃水波紋,中晚期馬家窯文化彩陶器上為彩繪水波紋。工匠們在劃繪水波紋時,憑藉平時對水的觀察和印象,隨興而至,線條流暢優美,構圖豐富變化,富有藝術感染力。
隋代起,又重現水波紋,欲尋覓先人情懷,崇尚古樸,作為古陶瓷器邊飾出現。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日益擴大與海外貿易的興起,宋人的眼光穿越到海外,宋人的胸懷盛裝了波濤洶涌的海水,其情愫表現在瓷器上,便有了宋代吉州窯瓷器上的白地褐彩海水紋,景德鎮影青瓷中的海水嬰戲紋,定窯瓷器上的海水游魚紋,耀州窯器上的落花海水紋。那模印、刻劃、彩繪的海水,波濤洶涌、驚濤拍浪,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以至于今人模仿造假時,所刻繪的海水紋均無法再現宋人海水紋的那種神韻,顯得死板呆滯,成為絕響。元、明、清瓷器上的海水紋屢見不鮮,白龍、綠龍、青花龍在海濤迭起的托襯下,氣勢奪人,表現了盛世的張狂、帝王的威嚴、征服者的得意。
陶瓷器紋飾中的江河水演化為海水,魚蛻變為龍,工藝上的刻劃、彩繪、模印、拍印,構成一道水文化的風景線,足讓后人觀賞個夠,研究個透,賺得瓷友藏友盡白頭。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