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缸杯從酒器到滿地雞走
-
小陶陶
2019-04-26 未知282
00
2014年4月8日,一只雞缸杯藏品在香港蘇富比以2.8億港元拍賣價格震驚于世。10月21日,買家劉益謙決定聯手景德鎮御窯元華堂,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對高仿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然而,隨著雞缸杯的聲名鵲起,景德鎮出現了當地百姓嘲笑的“滿地‘雞’走”的亂象。
明成化雞缸杯
一只誕生于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的小小酒杯,500多年后的今天,不經意間在全球的古玩收藏界、陶瓷藝術界乃至整個文化界掀起了一陣難以名狀的追逐浪潮,更被參加2014年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的專業人士稱為“雞缸杯”現象。
近日,筆者走進了景德鎮市著名的御窯陶瓷工藝傳承機構——御窯元華堂。這是一座依山坡而建的普通的手工作坊式工廠,大門外沒有任何可供辨識的招牌,車間旁是一棟高層豪華住宅,著名的仿古瓷制作大師向元華和他的家人就居住于此。而舉世聞名的限量版高仿“雞缸杯”就將誕生于此。
車間很大,分為上下三層,底層有幾個年歲較大的工人聚精會神地在修坯,二樓十幾名工人在聚光燈下一筆筆描繪,工作臺前,排放著一只只精巧的雞缸杯,走上三樓,偌大的車間略顯空曠,十幾名女工占據著車間內的一角,她們和二樓的工人一樣在仔細描繪著杯上的圖案,在她們芊芊十指的巧繪下,一只只雞缸杯栩栩如生脫穎而出。
整個生產流程看似非常簡單,但工人們卻都在全神貫注地工作,車間里沒有任何的雜音。一位年輕的女工告訴筆者:“這是純手工上料的第三道工序。能親手制作‘6900工程’很榮幸。”景德鎮瓷工喜歡把重要的生產任務比喻為“某某工程”,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毛瓷就被譽為“7501工程”。
從車間出來,筆者和幾位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商人在四樓的會議室里見到御元堂董事長向元華。他穿著樸素,不茍言笑,身型消瘦,精神矍鑠。沒有客套,他侃侃而談:“景德鎮是歷代官窯瓷器的燒造地,一件官窯制品從選料、拉坯、成型、修坯、彩繪、上釉、燒制……少說也要經過70多道主要工序,細分的話更要達到近200道工序,雞缸杯是明成化年間中國瓷器的巔峰代表作,其燒制過程非常復雜,它需要先用青花鈷料在瓷坯上勾畫出圖案紋樣,然后入窯,以1300℃的高溫進行第一次燒制,燒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次入窯以900℃低溫進行第二次燒制而成,整個制造工藝無與倫比。”
雞缸杯何以名揚天下
1949年前后,香港收藏家仇炎之用1000元港元,買下了一對被許多人認為是“假貨”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據趙汝珍著的《古玩指南》記載:“明成化窯斗彩雞缸杯,現存僅三只。”成化斗彩瓷器,基本上都是官窯產品,在明代已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據相關資料,1980年,仇炎之家屬將這對雞缸杯送上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只拍了418萬港元,另一只拍了528萬港元,刷新了當年中國瓷器成交紀錄。前者后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后者則在1999年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917萬港元被瑞士收藏家裕利兄弟購得,再次刷新中國古瓷拍賣紀錄。時隔15年后,2014年4月8日,這件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又被拍賣,拍賣價格達到了創紀錄的2.5億港元,加上傭金達到了2.8億港元。后經蘇富比證實,買家為上海龍美術館的創立人劉益謙先生。
10月21日,劉益謙在得手雞缸杯后僅半年,就決定聯手景德鎮御窯元華堂,再做驚世之舉:由劉益謙名下的上海龍美術館出品,景德鎮御窯元華堂承制,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對高仿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不過,劉益謙并沒有來到景德鎮出席盛況空前的啟動儀式,而是委托自己的夫人王薇來到景德鎮。業內人士評價,這是中國陶瓷藝術界強強聯手的一次合作,劉益謙擁有舉世聞名的雞缸杯,而以生產仿古瓷聞名業內的元華堂也將名利雙收。
“滿地‘雞’走”亂象背后
然而,隨著雞缸杯的聲名鵲起,景德鎮出現了當地百姓嘲笑的“滿地‘雞’走”的亂象。
在景德鎮的大場小市,在一些瓷器店里,在一些名人作坊,幾乎一夜之間,仿制得惟妙惟肖的雞缸杯堂而皇之的擺上了貨架,且價格之間相差巨大。一位多年經營仿古瓷的朋友告訴筆者,近些年來,景德鎮仿古瓷非常好賣,尤其是精仿古瓷,價格不貴,且都是根據經典名瓷作仿,比起一些價格不著邊際的文人藝術瓷更搶手。雞缸杯精巧細致,很上檔次,適合各類高端人士把玩,且經過收藏界多次炒作,自然成為陶瓷市場上的搶手貨。
筆者對景德鎮市場上的雞缸杯做了一番了解,比如,御窯元華堂的限量版目前價格很貴,每只帶編號的雞缸杯6900元,每對雞缸杯13800元,一只某著名古窯生產的所謂柴窯燒制的雞缸杯開價僅1200元,而另一只幾乎一模一樣的氣窯產雞缸杯開價才420元。在一些街邊陶瓷店內,一只雞缸杯才賣百十元人民幣。在幾個低檔的瓷器賣場,一些攤主竟然對粗制濫造的雞缸杯來了個批發大甩賣:100元兩對!
景德鎮的業內人士對滿地“雞”走也頗有微詞。一位頗有研究的景德鎮學者說,仿制和造假一直都是景德鎮陶瓷無法避開的尷尬話題,從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到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類青花、粉彩、釉里紅等瓶瓶罐罐,再到各類大師的藝術作品,直至眼下的雞缸杯,幾乎所有的名瓷都會出現各類仿品,甚至造假,都無法避免和難以躲過偽作市場的沖擊和低俗廉價的蹂躪。而仿制和造假因為理念的差別,制造工藝的不同,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一位在某陶瓷廣場開店的業主笑著說:“雞缸杯是國寶,名氣那么大,又不是哪個人的專利,只要有經濟利益,就會有仿制,大師賣得貴,我量走得快,各賺各的錢!”
雞缸杯走紅,也帶動了景德鎮“小器精品”市場的“單杯時代”出現。近年來,市場上一些精美高端、單只價值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小茶杯,成為商界、文人、收藏家的追捧,并由此產生了一批非常著名的品牌(因而受到國家專利保護)。景德鎮《東方陶瓷》執行主編黃茂軍說:“傳統的瓷器都是手工制作,且大多是量身定做,這和現代工業的規模化生產截然不同。‘為一人而燒’和‘為一群人而燒’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感覺。”
他說,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本該是“單杯時代”的翹首,而不該淪為沒有標準且不設底線的地攤貨。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