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美術作品之魂意境
-
小陶陶
2019-05-15 101
00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意境的理論最先出現于文學創作與批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
意境概念運用到繪畫上,主要是在山水畫得到迅速發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學的影響,山水畫創作已經從地圖制作式的幼稚階段,跨進了講“實對”,重“寫生”的時期,畫家們開始注重了實境的描繪,并提出了“澄懷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論和藝術創作旨在“暢神”、“怡情”的思想。這種理論和實踐是后來傳統繪畫強調意境構成的先導,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畫家荊浩提出了“真景”說,宋代畫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畫創作“重意”問題,認為創作應當“意造”,鑒賞應當“以意窮之”,并第一次使用了與“意境”內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文人畫家的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尤其是蘇軾在繪畫上力倡詩畫一體的藝術主張,以及元代畫家倪瓚和錢選的“逸氣”和“士氣”說的提出,使傳統繪畫從側重客觀物象的描摹轉向注重主觀精神的表現,以情構境、托物言志的創作傾向促進了意境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清代畫家兼理論家笪重光在《畫筌》一書使用了“意境”這一概念,并針對山水畫創作提出了“實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論,對繪畫中意與境的涵意和相互關系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對繪畫中的虛實、形神、情景等問題,亦即意境的表現問題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如何在陶瓷美術作品中體現出來呢?陶瓷美術作品,特別是山水畫尤重意境。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秀美的山川河流,有著數不清道不完的奇峰異木。在瓷胎上將這一山、一石、一水、一江、一樹、一云、一草、一木繪好時,每件作品都達到意在筆先,取景造型準確傳神,立意形神兼備,無不是發自內心地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使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感染我們身邊每一個人,每一位觀者。
陶瓷繪畫以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之筆為主,陶瓷繪畫技巧之多繁,故而意境能夠通過很多不同的形式來體現。陶瓷繪畫作品意境的產生,無非是畫面氣與勢的營造,筆與墨的契合,實與空的變換,心與景的交融。陶瓷繪畫作品的意境,就是創作者描繪景物抒發心意所形成的藝術境界。要使作品進入有意境的境界,立意尤為重要,這不僅包括創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認知,還包括選材、筆墨和構圖的處理,以及作品要達到境界的追求。而“意”是創作者認識生活的結果,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情愫,一種對美的理解和認知,是在感情基礎上提煉的一種對美的理解和認知,是作品所需要的。
意境是陶瓷美術作品尤其是山水畫的靈魂,是情與景的有機結合。要獲得好的意境,不但要深刻認識客觀對象的精神本質,還要對我們身邊的世界有著強烈的真摯感情。中國人講究整體,講究含蓄,內在細膩有層次,講究美的真諦在心靈深處、在意境上。正如姚一葦所說:“所謂有意境的即為藝術的,所謂無境界的即為非藝術的?!睆乃囆g品的有無境界來確定它的價值。雅的意境即:“意運有虛靜,境深尤貴曲?!币粋€人虛懷若谷,謙虛,才能容納真的學問和真理,才能創造無聲勝有聲的高妙幽遠的佳作?!肚f子》:“咫尺萬里遙,天游自絕俗”,是道家論自然的哲學思想在藝術審美意識上的體現,“天游”者,“天放”即自然之意。意即藝術創造是要力求心融神洽,物我一體,讓作品的意境自然表現。
文字及文學的運用也為陶瓷美術作品的意境添色不少。多數的陶瓷繪畫題目十分精煉,能生動準確的概括畫面內容,風趣形象的描述一個富有趣味的細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教授曾創作過一幅《大雞圖》,畫中雄雞赳赳雄姿,尾羽翹立,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恐怕就無法領悟到作者的意境。李先生借用了漢字的諧音,“大雞”二字寓意為“大吉”,這正是借文字及文學添色作品的意境。另外,陶瓷畫面上許多題款介紹繪畫的內容,用富有感情的文字即景生情,顯露心志,抒發情感,闡述一段精粹的畫論,凡此種種,均把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容易產生共鳴。
要讓陶瓷繪畫作品的意境深遠,創作者必須充分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發揮藝術繪畫功底和文化底蘊,與時俱進,創作出更多謳歌時代,頌揚偉大祖國,表彰現今生活中那些感染力和號召力強的人和事。讓正能量充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中,讓我們景德鎮的陶瓷繪畫事業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