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藝術特色
-
小陶陶
2019-04-25 54
00
景德鎮的命名是在宋真宗(1004年)改變的。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趙恒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書落款“景德年制”四字,因御瓷“光致茂美,四方則效”,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因此而得名,并延用至今。
宋代以前景德鎮都是以白瓷為主,沒有什么裝飾圖案和繪畫。但到宋代這些都已出現,人們在陶瓷上表現時代的特征和與時代相吻合的文化氣息。值得后人慢慢品讀。在宋代,景德鎮瓷器以輕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著稱于世。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己呈現繁榮局面,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顏色釉瓷器。這些都是留在景德鎮這塊寶地上的文化遺產。
三、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創新時期——元
景德鎮青花瓷花瓶
為什么說元代是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創新時期呢?因為此時期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的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并且標志著由素瓷走向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征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釉里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以至于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類。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創新時期,元代還作出奉獻的有在高溫顏色釉方面燒制的突出成就。設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光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紅等彩瓷賴以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己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銀的局面,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四、景德鎮陶瓷發展的高潮時期——明
早在元代景德鎮就設置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家服務的專門機構一一浮梁瓷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其進一步正規化,以國家生產及計劃為國所用,燒制瓷器,燒制地方的建立就是御器廠。專門為皇家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的建立是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廠里的服務人數達2000人。
明代,景德鎮真正成為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并發揚光大的重要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并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的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明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制出了玲瓏瓷。永樂時的色釉也非常出色,高溫單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攝氏度以上)和低溫單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攝氏度以下)瓷器潔白純凈。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當時的寶石紅釉就是汁晶瑩似紅瑩石,胎質細膩堅致。且永樂宣德時的青花料采用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料。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此時,青花料則使用產于江西樂平“平等青”料,呈色穩定淡雅,清晰明快,藍中泛青。以成化斗彩為代表的新時代。成化時期的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種,多者達六種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極其鮮明,比單純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絢麗。給人以爭奇斗艷,美不勝收之感。嘉靖(公元1522-1566年)青花則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翠艷麗。萬歷(公元1573-1619年)時與嘉靖的彩瓷一致,都以圖案花紋滿密,色彩濃翠而行于世。到萬歷后期青花則用浙料,青花明快,能迅速提高發色質量。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