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仕女畫探討

      小陶陶 2019-04-25   128
      0
      0

      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所謂書畫同源,指的是,中國畫和漢字一樣,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優良傳統,就是線的藝術。陶瓷仕女畫的審美特征正是線描。自原始陶器紋飾、青銅禮器和金文(大篆)小篆以來,線始終是中國造型藝術的主要審美因素。在人物畫中有所謂“鐵線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都是說的線條的美。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也便是這種高度抽象了的線條美。它表現了一種凈化了的審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線條自身的流動轉折,它們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力量、氣勢,構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只是經由人們長期的藝術實踐,抽象、創造出來的美。

      從最初專注于描繪世間萬象,到抽身反觀,跳脫出單純的制作,實在是一件既幸運又痛苦的事情。幸運的是,通過這樣的反身觀照,創作者的心境才第一次融入作品之中,而不再是單純的描繪身外之物,只有經過這樣一個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并滲透到作品之中,才真正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痛苦的是,這個過程相當漫長,似乎有一種魔力反復爭奪,曲曲折折,折磨人的神經。假如沒有一個堅強的神經和不斷提高自身修為的努力,很可能熬不到那種苦盡甘來的境界。許多人一生都停留在第一種境界,甚至不進反退,淪落到不入流的畫匠的地步,就是這個緣故吧。

      這時候,仕女畫中的人物不再是一個個單獨的審美對象,背景也不單單是風景和場合的描繪,而是通過對線條的抽象,灌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境完全融合,人物不斷符號化。以至于人不像人,景不成景,人既是景,景亦漸趨人格化。中國仕女畫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符號化、抽象化的歷史。仕女畫從寫實的角度看,早已失去了描摹事物的功能,反而經久不衰,甚至歷久彌新,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符號化的過程早已成為了一種嶄新的審美經驗。

      比如參禪時那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仕女畫的創作到了這一階段,似乎完全是對第一種境界的否定,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模樣。殊不知,正是這種否定,才能打通人與物的隔閡,打通作者與作品的隔閡。

      王國維引用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這第二種境界。顯然,詞中強樂而無味的心境,正是對自我否定的一種寫照。而詞中雖處艱難困苦,仍無怨無悔、無所畏懼、不改初衷之意,更是這第二種境界的精髓所在。

      要而言之,這第二種境界可以稱作“無味”而“無畏”的境界。

      責任編輯:陳莎婷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