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郝紅雨

      小陶陶 2019-08-10   1773
      1224
      0


      說起與郝紅雨的相見,巧事不少。禹州多日無雨,偏偏在約好相見的上午天下起來細雨。想來更巧,在隨后的詳聊里,郝紅雨與鈞瓷結下的不解之緣中, “紅” 和“雨”還真起到了大作用,真可謂“得見鈞‘紅’真顏色,在那‘雨’過天晴云破處。”

      “水磨民窯中,一見流真情”

       “我家鄉磨街一到下雨天兒,地里經水一沖就能看到片片鈞瓷。”神火鈞窯的總經理、河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郝紅雨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說道。雖然才35歲,但他的代表作品“雙龍瓶”、“盛世蛟龍”等在國內早已屢獲大獎。

      “很多人以為我是神垕的,或是在神垕學過鈞瓷。其實我是地地道道的磨街人。”郝紅雨說,“磨街的由來就是因為有水磨,這水磨就是當地的民窯制作提供動力。傳說古時有136口井,136盤磨,136座窯。不僅如此,磨街的土質好,我爺爺就是村里的邦頭。”“邦頭?”“對!就是以前專門給鈞窯送土的人。”

      “雖然打小兒就沒少見鈞瓷片,但是第一次見到完整的鈞瓷還是一次大雨發水沖來的‘福’。”正所謂“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瓷始于唐而盛于宋,自宋徽宗時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再加上“十窯九不成”其珍貴性可見一斑。“那時候鈞瓷在家中都是稀罕物。一次發水我無意中發現一個雙碗形狀的鈞瓷,碗如手掌般大小,古時候都是把碗壘起來燒制成的,但是因為釉質較厚燒制的時候流了下來,這兩個碗就粘在一起,碗成天青色,上面有許多鬃眼。當時我大概十四五歲,簡直高興壞了。在九幾年有人出三四百塊要買我都沒舍得,因為鈞瓷象征著福氣,這雨水沖來的福,怎么能賣掉呢。”郝紅雨說,但是后來因為某些原因,這碗丟失了,說起這他十分惋惜,現在他的展柜里就擺著一只完整的元鈞小碗。“每當看見它,我都能想到之前的那只,可惜了。”

      也真是這只碗仿佛成了種子扎到他心中,蓄積能力等待日后的枝繁葉茂。

       “山窮水盡時,柳暗花明處”

       “本來沒想干鈞瓷,但是后來家境漸變,高中畢業后為了家計,我就和親戚家開起了鈞窯。”一個從來沒干過鈞瓷的人在沒有祖上傳承,又沒有拜師學習的情況下能有如今的成績,還真是個謎。不過在交談中這個謎也慢慢解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剛開始,我想做鈞瓷就那么神秘,那么難嗎?后來我算是親身體會到了。”郝紅雨笑著說,別看他現在說起來挺輕松,當時可是困難的不得了。“從第一窯到若干窯都燒不出東西,不知道砸了多少錢,親戚們能借都借了,在街上有熟人看到我就繞著走,后來師傅們也走得差不多了。”“沒想過放棄嗎?”“當時和現在不一樣,當時真是騎虎難下,一定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也就憑著這股韌勁兒,郝紅雨沒事就扎到作坊里,不斷試驗,也就這樣慢慢有了頭緒,“這一路過來,幫我的人不少,但這本書的功勞最大。”那是一本翻得卷邊起毛的書,名叫《釉與色料》,當時的定是價5元2角5 分,現在可是萬貫也難買了。“現在遇到技術一些問題,我還得經常向它求教。

       也就是這本書,開始郝紅雨對鈞釉配置的獨到研究。其中不得不提“鈞紅”這個釉色,《飲流齋說瓷》中層載“至鈞瓷,始尚紅。元瓷,于青中每發紫色,至明宣德紫紅,則為紅色之極軌。”“青為過去之色,紅為極盛之色。”“紅色現在雖然是最普及的,但是確是最難燒的,有句話叫‘要想窮,燒鈞紅’講的就是鈞紅極其難燒,成本高,成品率極低,燒得越多,虧得越多。可是這也是基礎,要想干好鈞瓷就得把基礎干好,越難干,我越要干。”

      正所謂“風雨之后見彩虹。”2003年,神火鈞窯耗時14個月,連續燒制十余窯才得到的百里挑一的珍貴藝術品“盛世蛟龍”,在2007年共青團河南省委舉辦的“寒門驕子港澳行”活動中,被作為特別禮品贈送給行政長官董建華和何厚鏵。2009年9月“閩龍杯”全國陶瓷原創設計電視大獎賽中,神火鈞窯的雙龍瓶、盛世蛟龍、盛世觀音、榮獲二等獎。2010年鈞瓷文化香港行、臺灣行、上海世博會上,神火鈞窯共出展作品120余件,其中“雙龍瓶”、“盛世蛟龍”等六件作品獲得世博會典藏品展出證書。2011年5月,神火鈞窯專利作品“富貴龍”被外交部選定為中國古文化藝術禮品贈送于來華訪問的荷蘭第一副首相馬克西姆·費爾哈哼。

       “穩中求進目光遠,精益求精紅似火”

       面對這些成績,郝紅雨說:“這些都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努力,就像以前我的鈞窯的名字——‘陶園’取自《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也就憑著這股義氣,神火鈞瓷和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等多家公司都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我愛老東西,喜歡老鈞瓷,作品里有很多元素都是來源于古代。比如釉色就一定得是老的、傳統的。”這是他的作品深受外人喜歡的原因,“但我也注重創新,在器型上大膽改革,千變萬化。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情況老設計。”這是他的作品越來越搶手的原因。

      “現在很多好的作品都不在我這里了。”在展覽室里,郝紅雨介紹道“鈞瓷是個讓大家欣賞的東西,雖然很多作品被拿走雖然很心疼,但是能讓更多人看到、欣賞到,我也無怨無悔。”

      郝紅雨還說,要想發展鈞瓷要前有市場,有了市場才有資金來源,才能更加有利于自己的作品創作,現在從事鈞瓷的光禹州就快200多家,但是鈞瓷是火里求財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瓷土,過去幾十塊錢一噸,現在二三百塊錢一噸,此外還有釉料、氣兒、工人……啥都成倍往上翻。所以必要要走出自己的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最想燒出原汁原味、古色古韻的鈞瓷。現在鈞窯還都是氣燒,但是年底我們就會添上柴窯和煤窯。這又是一項挑戰,剛開始的結果可能不容樂觀,但是我還是那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借著那場雨,送來郝紅雨跟鈞瓷的初次相遇,憑著自己的能力,憑著自己的鈞紅,他也將迎來自己在鈞瓷路上一次又一次紅火的大日子。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