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美茶更香——德化茶具塑造茶具里中國白的方圓天地
-
小陶陶
2018-12-10 瓷都德化2301
11540
德化瓷以“”聞名于世,茶具瓷更是占據了中國茶具市場份額80%以上,一大批企業家和陶瓷匠人專注于茶具設計與制作。德化茶具瓷以匠心匠意為賦形增色,塑造了茶具里的方圓天地,并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全球政黨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中登場點綴。
在成藝陶瓷展廳,各式各樣的茶具陳列一室。
“一帶一路”元素,賦予茶具新的時代內容。
新型茶具層出不窮
茶具作為傳統日用品,消耗速度快、內容要求簡單,因此求快求量的流水線產品在市面上并不少見。而在德化,致力創作高端精品茶具產品的企業亦不在少數,德化成藝陶瓷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
在成藝“生活藝術家”宗旨的引導下,通過數個大系列與幾類茶具的結合,為飲茶人創造愜意舒適的氛圍感。從傳統的蓋碗、茶壺、功夫茶具,到時下流行的養生壺、煮茶壺,各式各樣的茶器都能在成藝展廳里見到,如經典的暢銷系列“花好月圓”,不僅色澤時尚,造型也非常獨特,將茶托設計為花瓣,蓋碗設計為花心,花團錦簇的小茶杯擺成一圈,正好拼成一朵瓷花。
“茶具不僅要實用,外形外觀也是至關重要的。”成藝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鄭巧玲說。近年來,成藝陶瓷非常注重用戶體驗與氛圍營造,為茶具設計情境,讓飲茶人能從理性選擇和感性體驗中,定位到最適合自己的茶具。這種個性化設計的極致是成藝陶瓷與著名設計師王歌林合作的85款原創“有幸壺”,這85件費時多年的產品,每一把壺的器型設計都被賦予獨特的創作,合傳統與時尚為一體。以壺蓋為例,有大小比例較夸張的“失衡”型,亦有精雕細琢的“精致型”;對壺身的創作,則稱得上千奇百怪,有棱角分明的方形,也有圓潤飽滿的橢形。在古典與現代的碰撞中,讓飲茶人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同樣追求將茶具瓷做到極致的聚德藝瓷,則另有門道。德化瓷的“白”千年流傳,聚德藝瓷的曾逸騰在傳統配方當中反復探索創新,推出玉脂白色的“瓷言玉語”系列,其材料質感似玉非玉,潔凈典雅,飲茶時能襯托茶湯的淡色,更增添清逸的意境。在羊脂白的杯身上以工筆畫點綴則是聚德藝瓷的另一法門,如“瀟湘妃子”系列,以湘妃竹入瓷,以茶杯為節,輔以金線勾勒的翠竹玉葉,融山水美景于瓷杯之中,韻味悠長。再如“一帶一路”系列,將“路”的意象與其諧音的動物形象“鹿”巧妙結合,以傳統典故的美意表達中國夢的雄健飛躍,緊扣時代主題。于此之外,聚德更追求將白瓷之“白”發揮到極致,設計出多款質感厚重的手拉胚茶杯,并且計劃在近期投入量產。眾所周知,手拉胚因為成本高、成品率低,因而這在德化是一大創舉。
力促茶具產業升級
不僅是陶瓷企業,許多年輕的手工藝人也在尋求茶具的創新之法。
在德化陶緣茗工作室內,一款刻畫了百家姓的私人訂制茶杯是青年瓷藝家張節成今年的新作。張節成介紹,這些杯子有的是利用傳統手寫書法來表現,有的是以激光的方式,刻在杯子上,這些個性杯子深受消費者喜愛。“沒有創新就缺乏活力,就沒有市場。”他告訴記者,鋪天蓋地的白瓷杯容易引起審美疲勞,而百家姓茶杯則因為有了文化的注入而逐漸被現代人接受。
同樣把雕刻應用到茶杯上的還有曜窯洪健鵬,來到曜窯,見到“非白玉猶勝白玉”的手雕白瓷,握在手上,質感瑩潤,讓人愛不釋手。洪健鵬早年從事木雕制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德化,被德化的白瓷吸引,便在德化拜師,學習陶瓷制作工藝,并將木雕技法引入陶瓷作品創作當中。洪健鵬表示,他希望白瓷工藝能夠以日常器皿的形式進入一般人的生活當中,而不再是博物館中的藝術品。于是他以雅集一身的茶盞為載體,將兩種傳統工藝融合。洪健鵬說,將木雕技法“嫁接”到陶瓷的燒制技藝上,將這兩種工藝相結合,制作的瓷器產品具有浮雕效果,尤其手拉坯工藝傳承千年,現代機器壓制仍無法取代傳統手工,手工制作和作者有著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系,因此可以讓人感受到產品的溫度。
近年來,德化縣依托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和悠久的陶瓷制作歷史等產業發展基礎,通過實施市場細分和差異發展戰略,著力在專業、品質、特色上發力,推動陶瓷茶具產業發展。目前德化陶瓷茶具企業1200多家,茶具產量占全國陶瓷茶具市場份額80%以上,榮獲中國茶具之鄉、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鎮“瓷都茶具小鎮”稱號。今年,德化提出了未來五年實現500億元產值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德化推出一攬子解決方案,其中,力促茶具產業升級,使之成為德化陶瓷產業的新增長極是今年的主打戲。
10月1日開業的中國茶具城,是德化縣首個陶瓷茶具綜合性產業平臺,集茶具市場、電商、物流、研發、培訓、體驗、茶具文化旅游創意為一體,入駐來自全國各地生產企業100多個品牌,形成中國陶瓷茶具聚集區。12月21日至23日,首屆中國(德化)茶具文化產業博覽會也將在中國茶具城隆重舉行。“舉辦茶具文化博覽會,對德化整個產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聚德藝瓷負責人曾逸騰說,此次活動,邀請眾多茶具企業、經銷商等參展,是一個很好的與廣大客商對接的機會。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