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不驚艷?時光雕刻千年耀州瓷 故事變成文化

      小陶陶 2019-03-14    陜西網1644
      825
      0

      耀州瓷,是耀州人文的外化形態。它濃縮了耀州地域的變遷史,記錄著過往的興衰成敗和創新發展。對耀州窯制瓷文化的挖掘,不僅是為了回爐歷史,更是為了點燃未來

      五代的一抹天青,金代的一襲月白,足以讓它無瓷替代。

      合土為坯,轉輪就制。劃刻剔雕,犀利圓活。窯門外,窯工揮汗如雨;窯門里,是火焰的狂歡。一千多度的高溫,淬煉著匣缽內的“土精靈”。

      生于泥胎,活出玉骨。再也沒有比宋代《德應侯碑》上鐫刻的這8個字——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更能貼切地表達出耀州瓷的稀世。

      1400多年,耀州瓷存活了1400多年。漫漫歷史長河中,它帶著耀州人對自然的敬畏,對技藝的守護與創新,沉浮、流變至今,仍不失自己的光澤。

      它活著,耀瓷匠人們的匠心就一直跳動著。

      千年史:爐火

      公元959年,是后周世宗柴榮在位的最后一年。雖然只有短短六載光陰,但在其與民休養生息的國策庇佑下,耀州窯工匠燒制出了耀瓷史上的“絕唱”——天青釉。

      “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這是柴世宗在燒制御貢瓷的請器式之日,作出的御批。

      一千多年之后,耀州窯博物館。玻璃櫥窗里,一套青釉盞托向往來參觀的人展示青如天、明如鏡的高超技藝,解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制瓷理念。

      盞托,曾長埋于黃堡的地層之下。和許多珍貴的耀州窯文物一樣,其得以重見天日,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古陶瓷專家禚振西先生。主持耀州窯考古挖掘時,先生還正當青壯之年。如今,80多歲,她仍堅守在耀州,與自己熱愛的耀州瓷寸步不離。

      “五代這一批東西太珍貴了。不僅是燒制技藝達到巔峰,還有一點就是,耀州瓷逆潮流而行,大膽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對于耀州瓷的品格,沒有誰比禚振西更能一語點破。

      據史料記載,唐代北方各窯口流行燒制白瓷。其中,河北邢窯、定窯主打精白瓷,胎釉純凈,品質上乘。河南鞏縣窯等窯口雖然沒有邢窯定窯的泥料優勢,但憑借化妝土和透明釉,依然占據當年主流瓷品地位。

      耀州窯“倒霉”。禚振西介紹,泥料含鐵量在0.6%以下燒制精白瓷,在1%以下可以燒制白瓷,超過1.6%燒制青瓷。而耀州一帶泥料、釉料含鐵量均高,耀州窯不適合燒制白瓷,這就使這一北方窯口難入主流。

      但耀州窯工匠的智慧就在于,不為潮流所動,認清自身的特點,變劣勢為優勢,反白為青,別具風韻,因之盛行。

      造型精巧的青釉洗、青釉碗、青釉執壺,被工匠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單個的匣缽內。精細至極,甚至連缽體也被施釉。開窯之日,破缽取物,可謂不惜工本。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是為,耀州瓷。

      藝術志:純青

      耀州瓷,是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瓷器。

      冬日午后,陳爐古鎮。耀州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和平,依舊坐在那間小平房里,還是那個朝著太陽的位置。

      他手里的這件玉壺春瓶上的紋飾已經雕刻多時。一枝一葉,如何舞動,全憑他手中的刀具自由揮灑。劃、刻、剔、雕,既犀利又圓活,既曲折又流暢,自始而終都有一股氣韻在刀頭行走。

      這位玩了大半輩子“泥巴”的老藝人,很懂得把握自己的工作節奏。刻花時全神貫注,心動手動,手和眼隨著器物游走。一段完成,他便會轉身,換個角度,點上那只老煙鍋。吧嗒吧嗒聲中,醞釀下一段花蔓叢生,草木舒展。

      時光雕刻的耀州瓷,如何能不驚艷?

      耀州窯博物館,宋代展廳。一位龍泉窯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駐足在一只青釉印花纏枝菊紋碗前,已有半個多小時。開口只有一句,“耀州瓷的刻花技藝,是國粹,是精髓。”

      “宋代耀州瓷之所以能成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根源在于它善于學習。”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劉謙說。

      據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王莉英考證,五代時期,耀州窯便開始學習“青瓷之母”越窯的裝飾工藝。而后日臻成熟,可以在半干的泥坯上用不同的刀具刻劃出裝飾紋樣。與此同時,耀州窯還學習金銀器的造型,博采眾長。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品格高雅的耀州青瓷,像極了北方漢子的性格。

      刻花時下刀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紋飾講究韻律、均衡、力度之美,“尺”與“度”的把握恰到好處。造型厚而不重,穩而不笨,精而不糜,巧而不纖。

      “耀州瓷,簡練卻不簡單。你仔細看這個纏枝菊,它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S型構圖,符合我們中國人崇尚的柔、圓、和諧。”禚振西講到。

      恬淡素雅的青釉,配上梅蘭竹菊、鳥獸蟲魚的紋飾,耀州瓷的每一條曲線,都在訴說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讓謙和、兼容并蓄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沉淀,這些故事變成了文化。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