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重塑“海絲”之路上的“中國白”
-
小陶陶
2020-01-16 新華社新媒體1935
8120
五十歲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2018年底收到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寄來的其作品《紙》的收藏證書,此時距離其曾祖、清末德化陶瓷藝人蘇學金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已有一百余年。
位于海上絲綢之路古港泉州北部的德化縣,當地的白瓷興于宋元、盛于明清,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產品,十八世紀的法國人特意為它創造出一個專有名稱——“”,德化因此也有了“瓷都”的美譽。蘇獻忠便來自于德化數以千計的世代制瓷家族,從其曾祖父創立“蘊玉瓷莊”至今,傳至他手中已是第四代。
蘇獻忠將傳統技藝融入到現代創作中。德化縣宣傳部供圖 王雙季攝
不同于德化白瓷多以“宗教造像”為題材的樣式,以現代手法營造人文意境是蘇獻忠的創作特色。蘇獻忠自小跟隨父親學習傳統羅漢雕塑,在創作了多年傳統題材作品后,他開始探索,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現代元素。
在他看來,瓷和茶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更是當時隨絲路傳播、影響西方社會的中國文化符號,“今天,德化的‘’仍然可以作為與世界對話的媒介,但是我們如果一直停留在傳統中,就很難與當今世界文化產生交流和共鳴”。
在這樣的創作理念下,蘇獻忠的創作走出了德化傳統瓷雕藝術。從將長發高髻的仕女意象神韻融于現代性表達中的《宮》,到借鑒漢代說唱陶俑創作的拙樸粗獷、神態夸張的《漢戲》;再到彰顯南音文化的“金磚”國禮《五音和鳴》,蘇獻忠說:“我希望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探索展現東方審美情境的新圖像。”
從2014年起,蘇獻忠帶著“”逐步走出去: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內格勒博物館辦個展,并在歐洲多國推廣自己的作品。2018年底,他的作品《紙》被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從層層疊疊、薄如蟬翼而又堆積如山的“紙”中,既可見德化薄胎瓷塑的技法,又能感受到藝術家對當代精神的關注與解讀。

蘇獻忠展廳里的作品《紙》。德化縣宣傳部供圖 王雙季攝
“我想把德化陶瓷工藝中的傳統技藝,運用到現代藝術創作中去。”蘇獻忠說,雖然有時可能角度不同,但西方觀眾還是能看懂并解讀中國的傳統技藝。薄胎技法在《紙》中的運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今,蘇獻忠雖已走上國際舞臺,但他仍自稱是個“手藝人”。在他看來,新時代的手藝人需要有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藝術追求。“政府正在花大力氣推動傳統藝術走出去與世界文化交流,我很幸運生在這個時代,每次轉型都能有很好的機遇。”(記者李慧穎 張逸之)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