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定專家湯育智:論明代德化大師何朝宗的雕塑工藝

      小陶陶 2021-03-08   財報網2375
      1202
      0

      【摘要】據史料記載:何朝宗為德化隆泰后所村人,擅長雕塑神仙佛像,無論從選料、制作工藝、燒造溫度都非常考究和嚴謹。尤其在開臉、神韻和衣皺線條方面:線條洗練流暢,深刻銳利、行云流水。傳后因制做龍床塌窯,逝于跳河,故留下的作品妮足珍貴,是世界東方藝術隗寶,成為“中國白”的代名詞。 

      【關鍵詞】:何朝宗,中國白,瓷塑工藝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來,諱容海,字來觀,中國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隆泰后所村人,系后所何氏始祖何昆源九世孫。先祖何昆源,號德輝,字德舉,善于雕塑,祖籍江西。先在江西軍伍任職,明洪武七年(1374年)調泉州右衛所,旋升右營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撥軍到德化隆泰社前蘇村(今后所村)屯墾定居。何朝宗活躍在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自幼聰慧勤學,少年時邊讀書邊隨父學藝,青年時代已對祖傳泥塑佛像技藝有相當之造詣,為寺院、宮廟泥塑各種神仙佛像,形態逼真。早期的代表作有善財童子、觀音菩薩、文昌帝君等。他吸取了前人泥塑、木雕、石刻造像技藝之長,發展了瓷雕藝術,其作品名揚四海,是明代馳名中外的瓷塑大師。

       歷代德化陶瓷技藝傳承是父藝子承。家傳是德化窯工把自己掌握的瓷土配方、拱窯技術、成型技術、雕刻技藝、燒窯技術、產品推銷、經營管理等生產技藝的秘訣傳給子孫后代;特別是有些重要的核心技術,如瓷土配方、燒窯看火候等,只有自家相傳,傳男不傳女。據家傳族譜等史料記載,歷史上許多藝術大師就是在這一傳承模式下成名成家的。 

      一.歷史記載 

      據《陶雅》記載:“以肉紅色者為貴,以閃黃者次之,閃黃者謂之牙色”。郭柏蒼在《閩產錄異》中說:“德化窯……順治以前, 老窯所制, 佛像、尊、罍、瓶、盞、聾, 皆精致古雅。其色潔白中現出粉紅, 至今價翔矣。……近胎地厚而粗, 釉水瑩而薄,漸不足貴。”①這時期釉色白里泛青缺乏明代溫潤柔美。德化窯以白色瓷著名胎質不堅致略顯粗松,德化瓷由于原料中鉀、鈉化合物含量高,燒成溫度較低,接近軟質瓷器,德化窯瓷土磨細漂凈即可直接制坯,不需調和其他原料,色潔白,但坯質偏軟,燒制窯溫不能太高,否則容易變形,體形稍大的多有扭曲,即便較小者胎也不能太薄。裝飾制作手法有貼花、堆塑、手工拉坯、模制、注漿等,胎色主要有肉紅色、牙黃色、純白色、霞青色等。 

      二.雕塑工藝 

      明代何朝宗等一代宗師善于發現用德化瓷土“軟且有可塑性”可燒制人物、佛像的特點,研燒出具有美女肌膚的“中國白”瓷質;并利用這一瓷質雕制人物像,贏得“德化瓷雕名冠天下”的美譽。德化白瓷的瑩潤寶氣,成為不需彩飾便自然成為金童玉女般的高雅膚質,而白里閃微黃或白里透肉紅的寶光,正好是東方人物膚色最完美的表現。何氏等大師們賦予高超的人物雕塑藝術,以至一尊尊美奐美侖、神形倍至的人物佛像走出德化窯火,賜寶人間,美譽天下。如果說景德鎮瓷器以其自身細膩光滑的瓷質取得釉上釉下彩繪藝術的偉大成果,而德化瓷則是以其瑩潤似玉的瓷質,取得人物雕塑的輝煌成就。 

      (一)胎土選料:德化瓷土多取自“四班”附近山皮淺層,瓷土含有適量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鉀,以及風化長石、石英等天然成份,其硬度高。瓷工根據長期經驗,采取選礦與配料加工相結合,再利用分室階級窯控制氧化焰氣氛,以1360度窯火燒制出不僅溫潤而且透明——呈現出油脂般白中閃黃、白中泛肉紅等顏色“中國白”。 

      明代胎土特征:1.胎骨堅實,顆粒較粗,微觀呈多邊形,棱角分明;2.釉水瑩潤肥厚,釉料從瓷土中直接提取后再配以石灰石,燒制出猶如古玉,沒有刺目硬光的瓷器。德化白瓷有其獨自的胎釉成分結構,較難退光作舊; 3.胎釉結合相對致密,渾然一體,如脂似玉,采用柴窯燒制;4.何朝宗等瓷雕名家所制作的每件人物佛像皆傾注了作者的藝術情感,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件作品:面部表情極具傳神,衣服線條簡潔流暢,手法嫻熟翻轉自然。尤其是何朝宗所作人物佛像,是今人無法達到的“極具傳神”“完美無暇”之意境和韻味。 

      (二)佛像主體 

      德化窯佛像把禪宗意識世俗化,求心而不脫俗,既有現實人物神態,也寓不同深意。何朝宗以觀音、羅漢、達摩等佛教人物為主,注重作品的藝術性,非成熟作品,決不輕易燒制。何朝宗的作品,非常強調對人物神情的刻畫,每個作品神韻超俗,栩栩如生。如明代何朝宗“渡海觀音”立像高49.5cm,觀音像頭發盤髻,戴風帽拔肩長巾,面龐豐腴略顯橢圓,丹鳳眼微合,表情莊嚴肅穆;胸前貫蓮花珠飾,著寬袖長衣;衣紋明了簡潔,皺折自然;足下駭浪洶涌,激起晶瑩水珠。后置葫蘆“德化”及“何朝宗”印二枚,構畫嚴謹,溫潤如玉,神韻極佳(圖8)。此尊觀音像與泉州海交館所藏國寶級文物——渡海觀音立像形制相同,在明代德化瓷塑中屬難得之大器。 

      塑像作品細部特征 

      (1)頭部:通常佛祖雕塑成表情莊嚴肅穆,頭戴卷發,立在蓮花或波濤上,有時盤坐在蓮花寶座上。額頭上方,螺髻之中有一肉髻(凸出的圓環表示智慧),在額上點綴明珠,通常一邊光著膀子(圖1);觀音菩薩屬佛陀中福澤四海的無量慈悲,眉上塑神圣的明珠,在冠冕幢上塑佛祖交叉腿靜坐在寶座上或底座上,有時她的手里拿著一枝花或一如意杖,有時雙手交叉或放與腿上,眉宇間隱藏著慈悲之心;她的身旁偶置甘露瓶倒出來可以拯救苦難的世界;或手持經書,偶爾持一個化緣用的缽;偶爾為送子觀音,賜福給祈求子女的香客,我們可從佛像中領會出那虔誠之心。 

      (2)五官: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何朝宗善于通過五官神態的塑造,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佛像的個性和氣質,一般表現為面龐豐腴略顯橢圓,丹鳳眼微合,表情莊嚴肅穆。尤其那凸出的眼簾處理上和臉部憂思的表情,顯露出一種端莊、嫻靜而凝重,柔媚而單純,優雅而高貴和豐富的感情內涵,達到觀音慈悲為懷,超凡脫俗、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佛教禪旨,在每一件作品神態的刻畫中十分注重“以眼觀鼻,以鼻觀心”的視覺效果。從而感受到每一件瓷雕人物逼真傳神,給人以呼之欲出、惟妙惟肖的親切之感(圖2、3)。 

      (3)頭發:井然有序,條條梳理,凹凸分明,襯托出面容的慈祥與莊重。 

      (4)衣服:衣紋簡潔明了,刀工犀利惟妙惟肖地刻畫出皺折自然富有張力的衣襟,凸顯立體感和層次感。這和胎土和制作工藝息息相關,現在的德化窯作品已做不出有如此張力和嘆為觀止的褶皺(圖4)。 

       

      (5)底座:何朝宗對巖石、云朵、海浪等人物底座的雕塑,匠心獨具,別具一格。筆者通過對明代瓷雕人物造像反復比較,發現何朝宗所雕刻的“巖石”底座與眾不同,似古代王府園林供置的太湖石一般,具有“石韻峻峭嶙峋、石棱突兀奇巧、石筋落有致、透漏瘦皺怪奇”的風格。能制作得如此精巧奇趣、又能體現古代賞石時尚者,極為少見。此外,何朝宗所雕塑的海浪、云朵底座線條皆優美流暢、自然生動,具有飄然之境界。 

      (6)造型:搭配協調神態優美,制作工藝嚴謹細膩,藝術格調高雅大方,形態逼真,線條深秀飄逸,圓潤流暢,富于變化;手法嫻熟,刀法圓潤,構畫生動,溫潤如玉,神韻極佳。明代以來瓷雕人物的成型工藝以模制(合模)為主,輔以捏制。捏制分為“圈堆”和“挖芯”兩種。圈堆是先把瓷土做成長條狀,然后一圈圈從底到頭盤堆而上,堆成身軀形狀;挖芯則直接用瓷土堆成人物軀體,再用竹刀挖空內腹。身軀初具模型后,體再用竹刀挖空內腹,再用捏、粘、接、雕、堆、貼、刻等的雕塑技法,逐步完成人物頭部以及手、腳衣飾、底座等局部的制作,最后進行修整和擦水處理。整件瓷雕作品的制作,從主體造型設計到衣飾附著物的局部裝飾,都可體現藝人的文化修養和藝術素質。 

      (7)款識:明清人物雕塑多以印章款為主,少量直接在人物背面或底座內壁刻寫名款筆者從大量藏品比較分析中發現,凡是在作品上鈐印章或落名款,而且是捏制的精致瓷雕,大多是印章者的原作真品。明代瓷雕名家往往在自己得意的作品鈐上印章,各人的印章款識不同。何朝宗印章有后置葫蘆“德化”及“何朝宗”印二枚或者后置葫蘆“何朝宗”款(圖5、6),且筆法流暢優美,現代仿品所寫所刻書法印章款,其書法風格以及大小特征均與古瓷印款不一,在聚釉處留下與釉面平行和真實釉色。 

      (8)窯溫:中性窯溫。燒制“中國白”瓷,必須具備:其一是特殊的士質。當時制瓷多采自山皮淺層土,其土性較硬,顆粒較粗,含有適量的二氧化硅、氧化鋁,以及氧化鉀風化石英、長石等成分,經高溫燒制出的瓷器自然出現瑩潤、晶亮的效果;其二是明代瓷窯的改良,變老式的龍窯為階級窯,便于窯火氣氛的控制,才能以“氧化焰”的燒制。宋元龍窯所燒白瓷的氣氛是還原焰,故瓷色青白;而明代采用新式的階級窯,所燒制的氣氛為氧化焰,瓷色則變為“中國白”,即白中閃黃宛如象牙。而清代初期以后興建的新窯,失去了氧化焰的燒制方法,“中國白”也隨之失傳。②現代的“中國白”從1965年開始復活,但瓷土采自土礦深層,要用適量的石英、長石等材料調配好的瓷土,再經氧化焰燒成,才能呈現現代美玉般的“中國白”。 

      何朝宗雕塑的佛像人物千姿百態,不但有觀音、如來、彌勒、達摩、羅漢、文昌、魁星、玄天、財神、媽祖、八仙等佛儒道神像,還有岳飛、關羽、李時珍、李白、屈原、昭君、西施等歷史人物。他們所雕塑的人物各具形態,表現出了不同個性和內涵。如觀音的雕塑,何氏把審美文化糅合在雕刀中,人物柔靜又充滿觀世的哀愁,那緊貼肌膚的帔衣,褶皺紋線流露出少女的青春氣息和生命的躍動,在敬神的虔誠中加入人間的情思;而豐滿端莊的儀表和親和的微笑,似乎在給人間以無盡的關愛和慰撫。又如達摩佛像的雕塑,則是通過眉宇間和臉部肌肉的刻畫,表現“莊正相滿懷仁慈,苦渡心飽蘊濟世”的心靈;何氏瓷雕不但重視整體造型,更注重細部的精雕細刻,即使是一根發絲、一片指甲、眼睛瞳孔也雕刻的惟妙惟肖,神采奕奕,達到分毫畢現的境界;就連人物內壁也修整得十分平滑光潔,以高度寫實的藝術手法表現人物世界。 

      (三)藝術定位 

      何朝宗大師雕塑的瓷觀音像,主要有渡海觀音、坐巖式觀音和盤膝觀音等。如現收藏于泉州市海交館的德化窯瓷塑渡海觀音,原為清宮舊藏珍品,通高46厘米,頭頂戴如意花冠,肩上披一巾。豐腴端莊的容顏,顯露出安然慈港的表情。雙眼低垂,凝神靜思。雙唇緊閉,嘴角微微上翹,浮現出一絲若隱若現的笑意,著領寬袖衣,胸前飾一串珠飾,手藏于袖中,作左拱勢。赤足立于蓮花上,衣紋簡練,深秀流暢有飛揚之勢。足下浪花浮起,神態自若,儼然有騰云駕霧、飄然腹海之勢。像背后蓋有“何朝宗印”四字小方印;還有廣東省博物館藏的一件德化瓷塑坐巖觀音,高22.5厘米。頭梳高髻,面容清秀,雙目微合,廣袖披帛,胸前飾寶相花右腿半蹲,左腿后曲,手腕帶鐲,右手心向下,自然垂放右膝上,左手握書,輕松地疊于右手上。赤足坐于巖石上,突出了太湖石漏、瘦、透的特點和觀音清秀的儀表、簡練深凹的衣紋相增益。背后有葫蘆形陰文篆書“何朝宗”三字印記。 

      (四)不可復制 

      明代德化白瓷獨有瓷胎堅實潔白、瓷釉脂潤如玉、胎厚也能透明的特點而冠譽天下。由于土釉成份的差別和燒成氣氛的不同,白瓷呈色不盡一致,“中國白”在氧化焰燒成了不同的釉色: 

      1.象牙白:白中泛微黃,色如象牙,迎光照視,即使胎厚也能透明,煥發出燁燁寶氣。 

      2.孩兒紅:屬燒成的窯變瓷,象牙白瓷中之珍品,迎光煥出嬰孩肌膚般粉嫩的紅光(圖7)。 

      3.豬油白: 如脂似玉,晶瑩透亮,釉色似純凈豬油般的溫潤。 

      4.蔥根白: 胎土純凈潔白,釉色極似蔥根顏色,透明度較高。 

      5.桐油白: 白中泛黃、溫潤如玉,色如桐油,多數產自三班窯。 

      6.鵝絨白: 色如初生的鵝絨,白中閃黃溫潤悅目;而青白與雪白屬于還原焰燒成。 

      明末清初,鄭成功父子割據漳泉堅持抗清三十年,海路被封鎖,對外貿易被斷絕,對德化瓷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到康熙(二十二年)后,社會比較安定,但人亡藝絕,自然就失傳了,釉過渡成為霞青色。白瓷沒落后,青花瓷才興起,圖案花紋十分豐富,燒五彩、素三彩、粉彩、琺瑯彩等釉上彩,故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

      三. 雕塑名家 

      德化陶瓷生產世代相傳,窯火不斷,涌現很多大師級的雕塑名家,其人物作品各具特色。除了何朝宗大師外,明代以前著名的是唐明經博士顏文麗之子顏化彩(864--933)著有《陶業法》和《梅嶺圖》、主要嫡系傳承人為明早期的顏俊高(1425--1485)發展成當時著名的梅嶺窯場。時過境遷,到了明代中晚期誕生了后人稱之的“何派”藝術即何朝宗(1522--1600年),其作品特色:工藝精細,線條洗練流暢,深刻銳利、行云流水等。陳偉:圓潤柔和,清秀灑脫,蠟凝脂,代表作是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背書羅漢立像。林朝景:小巧玲瓏,惟妙惟肖,代表作是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的達摩。張壽山:大器居多,大氣粗獷,代表作是大英博物館的渡海觀音和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館的提籃觀音,還有何朝春、林子信、心默子、林孝宗、林希宗等也各具特色。清代有陳念山、林捷陞、蘇學金(博及漁人)等。 

      四.存世作品 

      據《中國陶瓷史》記載,真正明代制作的佛像相當罕見。傅振倫在《陶瓷——中國的偉大發明》寫道:“(德化瓷)的著名產品是佛像。法國人十分喜愛并稱之為“中國白”,有些佛像是由何朝宗或張壽山或林朝景制作的。”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東方藝術,天下共寶等,據記載收藏在歐洲各國僅有200多樽,國內各大博物館和各寺廟收藏敬奉的何朝宗作品也是寥寥無幾,妮足珍貴! 

      五.藝術成就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其雕塑“盤膝觀音”“達摩”,泉州市海交館收藏的“渡海觀音”,均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珍品。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瓷塑藝人,繼承和發展了唐代佛像藝術的繪畫風格,使塑造的觀音、達摩、八仙等造像富具唐代韻味,既端莊肅穆,又人文雅致。他的瓷雕作品, 在16世紀的“東西洋”市場上,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人們“不惜以萬金爭購之”。尤其他雕塑形態各異的瓷觀音,以細膩的質地和獨特的象牙白展示其靜美柔曼的風韻,樸素典雅、衣紋流暢、表情傳神、形象逼真,在日本及東南亞的佛教國家中,被人們奉為神物至寶,在西歐人眼中,被視為“東方藝術之精品”。 

      此外,何朝宗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拍場上,如2011年,上海崇源春拍一件明何朝宗送子觀音像拍得172萬元人民幣;2013年,廈門翰風春拍一件明何朝宗白瓷觀音像拍得161萬元人民幣;2014年德化瓷拍賣報價位居前三皆為明德化窯何朝宗塑佛立像,其間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明代德化窯何朝宗白釉達摩陶瓷立像成交價為1139萬元人民幣,創德化白瓷拍賣新紀錄;又在201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明代瓷圣”何朝宗德化窯白釉渡海觀音以含傭金的成交價1930萬港元落槌,創下德化白瓷拍賣之世界紀錄。 

      六.結語 

      有“豬油白”“象牙白”“孩兒紅”之稱的何朝宗瓷塑作品各具特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菩薩造像低垂凝思、平靜安詳、雙目微閉的臉龐嫻雅秀麗,似在護佑著蕓蕓眾生。無論是胎釉的溫潤、瓷質的柔美、神態的刻畫皆堪稱極品,現世界各地珍藏的何朝宗大師作品屬鳳毛麟角。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瓷雕藝術,融合了我國先民的審美文化和純樸美好的思想情懷,是千古不朽、歷久彌珍的文化瑰寶。它始終以長盛不衰的生命在世界陶瓷史上永放光輝;何朝宗——這位偉大瓷塑家的一樽樽精美佛教、儒教、道教與歷史人物雕塑,為中國留下幸存不朽的藝術記憶。 

      注釋: 

      ② 《陶雅》,1904

      ②陳明良,《德化窯古瓷珍品鑒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5 

      備注:此文發表于《陶瓷擷英》(ISBN 978-7-5348-8674-4)后補圖 

      (作者:湯育智 1963.4高級經濟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國家認證藝術品高級鑒定師、古陶瓷鑒定專家,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福建省文物考古、保護綜合評標專家,廈門市價格認定專家,云霄縣聘文博專家,云霄縣收藏家協會主席,香港雋藝文物研究會、廈門古代藝術品研究會專家)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