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國偉:一個因柴燒而改變的手藝人丨德化“瓷谷仙境”柴燒藝人專題報道
-
小陶陶
2020-07-10 1845
12430
施國偉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2018年成立弘藝柴燒工作室
“以前做出口工藝雕塑品的時候,以來樣加工的方式為主,需要嚴格按照客戶的要求制作,有時候連尺寸大小都被定得死死的,個人可發揮的空間太小了。但是做柴燒就不一樣,它能給你帶來驚艷,可以自由發揮,喜歡什么就做什么。”在弘藝柴燒展廳里,施國偉一邊泡著茶,一邊興致盎然地對記者講述著自己的柴燒故事。
從事了十七年出口工藝雕塑品制作的施國偉,如果沒有在2016年遇上柴燒工藝,或許他的手藝之路會如死水般泛不起任何漣漪。柴燒的意外闖入,不僅激起了他的創作熱情,也改變了他的手藝之路,開拓了他的柴藝新天地。
從頭來過,潛心鉆研拉坯的工藝
為了追求手工藝的拙氣與靈魂,柴燒器皿往往是匠人純手工拉成,因此,拉坯成了柴燒匠人不可或缺的技能。拉坯與雕塑雖都是對泥土造型的塑造,但其內含的原理與技巧大為同。已有豐富雕塑經驗的施國偉,面對拉坯工藝,仍需從頭學起,重新迎接挑戰。
“剛開始學拉壺的時候,對于壺的整體比例、壺嘴的出水效果、耳把的比例,還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耳把,整體都做得偏低,比例不協調。”施國偉拿起一個壺蓋接著又說道,“還有壺蓋,為了省去磨蓋的時間,把壺蓋與壺口做得剛好契合,沒有考慮到壺蓋與壺身坯體干濕度的不同,燒出來的收縮比例也會不同,導致壺蓋燒成之后是偏松的。”
所以,施國偉只能靠一遍遍的拉坯練習,一次次的請教老師傅,才成功掌握了拉坯技巧,塑造出了如今展廳內這些造型精美的器皿。但他還是坦言自己手作的器皿仍需不斷的調整和精進。因為藝是無止境的,拉坯不像出口工藝雕塑品那樣,有著標準化的規格。它的成型效果沒有具體的定論,需要匠人在一遍遍的走泥過程中,尋找到與泥土最恰到好處的感覺,才能做出最令人滿意的器皿來。

施國偉柴燒品▲
不辭辛苦,細細考究燒窯門道
而在燒窯方面,只燒過電窯的施國偉,要轉去燒耗時耗力的柴窯,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從木材品種以及干濕情況的選擇,到裝窯的擺放安排和火路的卡點,再到燒窯時溫度、時長的把控等,每一個環節都關乎到柴燒品最終的成品效果,需要匠人去細細考究。
施國偉告訴記者,燒窯是柴燒工藝中最有學問的一環。首先,從木材的品種上看,松木是柴燒最主要的木材,板材皮是柴燒的必要木材,黑檀能燒出豐富的釉水,荔枝木則具有不一樣的落灰效果。而在干濕度的選擇上,以八成干為好,不宜太濕或太干。
其次,在裝窯上,則講究火路的走向設置,一般以“S”型線路為主,以此保證火能觸碰到窯位上的每一件器皿,但每一個窯位的灼燒效果、落灰效果又各不同,為力求每件作品都能達到意想的效果,他需要提前安排好窯位的布局,設計好作品的放置位置。
接著,就是關鍵的燒窯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投柴燒窯就行,它需要嚴格把控窯內的溫度和升溫速度。為追求更加飽滿的落灰效果和釉面成色,他將燒窯時間拉長至100小時左右,對窯內溫度更要嚴謹考究,一旦窯內溫度超標,器皿出現變形、起泡的幾率就會大大提升。因此,每一次燒窯他都需要不眠不休的在窯前守護。
施國偉柴燒品▲
盡管如此,柴燒品還是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天氣。“天氣會影響氣壓,而氣壓又會影響煙囪的抽力,抽力大,窯內的火就會走得快,抽力小,火就走得慢。火速的快慢也是會影響到燒成的釉面效果。”施國偉說。再如封窯時,木材塞太滿,或者窯內跑氣,都會令整窯的成品效果發生變化,是驚是喜,都未可知。
所以古時候稱柴燒品是“片柴值千金”,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每一窯的柴燒成品都是匠人用無數的汗水換取來的,它不僅是熾熱窯火淬煉成的自然藝術,更是匠人的靈魂濃縮,每一件都是獨有而珍貴的藝術品。沒有足夠熱忱的匠人,是難以堅持創作下去的,而施國偉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施國偉的柴燒創作已漸入佳境,燒成的柴燒品效果飽滿而富有變化,深受市場的青睞。下階段,他還計劃創新設計一些與雕塑相關的器皿造型,讓自己所長的雕塑技藝能有展現的空間,同時也能不斷豐富自身的柴燒品類。不過,他并不急于著手設計,因為他認為藝術創作只有充分的準備,才能創作出震撼人心靈的作品。
部分作品展示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