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代瓷雕名師陳其泰:傳承技藝塑瓷塑身更塑心
-
小陶陶
2019-02-20 收藏快報1942
12500
德化,千年古縣,世界陶瓷之都。在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史之中,陶瓷技藝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來都離不開一代代能工巧匠的薪火相傳,尤其是前人的傳承力量,繼一代瓷圣何朝宗之后,蘇學金、許友義、陳其泰等名師巨匠,鼎足于中華大地的瓷壇,盡顯瓷都風采。
陳其泰肖像(陳德卿作)
傳承技藝 塑瓷塑身更塑心
一代瓷雕名師陳其泰是福建省政府任命的德化第一個民間藝人,他創作的古代歷史人物、宗教人物、現代題材的作品,造型精巧,工細入微,具有濃厚的中國民間藝術特色。盡管他名噪德化和陶瓷業界,但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終其一生竟沒為家人留下一件作品,而全數無私地奉獻給了國家。
陳其泰,1915年出生于德化雷峰鎮瑞坂村,童年就讀于家鄉私塾,少年時期師從雕塑名家許友義。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陳其泰為生活輾轉于德化程田寺格、丁溪、湖前、岳尾街以及尤溪縣等地瓷坊,歷盡艱辛而不改對瓷雕的摯愛。1954年,他被選派到浙江美院進修,此后,技藝倍加精進,能信手拈來,惟妙惟肖。196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瓷雕藝人”稱號。1979年,赴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創作人員代表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陳其泰善于抒胸臆,同時造型精巧、工細入微、形神兼備,如瓷雕作品《母愛》《李時珍》《背考》《王昭君》《上山采藥》《乘舟采藥》等均在福建省陶瓷工藝美術展覽評比中榮獲特等獎或一等獎,堪稱是代表之作。1985年,陳其泰參與設計創作高達1.25米、最寬處0.66米、重100多公斤的大型千手千眼觀音瓷雕,作品被編入中國的《珍聞集錦》與美國的《1985年人事年鑒》;1990年,《千手千眼觀音》又以“最罕見的陶瓷觀音”為題,編入《中國文化藝術之最》。因其在陶瓷業內的卓越貢獻,他先后當選為福建省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德化縣第一、二、三屆政協副主席。
培育新人 桃李不言自成蹊
傳統陶瓷雕塑在當代該如何傳承?如何喚醒瓷雕藝人的文化自信……在紀念陳其泰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這些話題引起參會人員的熱切關注。大家暢所欲言,對陶瓷大師陳其泰的生平、德化傳統陶瓷雕塑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普遍需求的重要途徑進行了探討。
在技藝傳承、培育新人上,陳其泰始終嘔心瀝血,毫無保留。不僅在研究繼承傳統瓷藝上做了許多建設性的工作,而且在培養陶瓷藝術新生力量等方面做了許多貢獻。
徒弟中,柯宏榮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明良也已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高技能人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眾多弟子中,還有像溫清民、孫鴻滿等都已成長為陶瓷雕塑界的骨干力量。陳其泰的后人也大多傳承其衣缽,兒子陳德卿是著名的陶瓷美術專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擅長人物雕塑,精于觀音、仕女創作,在德化瓷塑界起到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德化瓷塑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孫輩陳恭、陳麗玲均為福建省內有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有了自己的建樹,成為德化瓷壇的佼佼者,陳偉則成為陶瓷自由創作人,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斯人已去,風范流芳。陳其泰大師工細入微而又獨具特色的陶瓷藝術,是德化的,又是泉州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大師雖已過世,但其人品藝德,歷久彌香。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