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當代官窯”是怎樣煉成的 興盛之路砥礪前行

      小陶陶 2019-07-22   瓷都德化2014
      907
      0

      日前,在福州市朱紫坊26號蘭園,一場別開生面的故宮館藏文物復刻展令觀眾們眼前一亮,展出的故宮館藏德化窯白瓷復刻文物14件,均為復刻自明清時期故宮收藏的德化白瓷極品,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為我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故宮博物院現收藏德化窯瓷器700多件,其中明代德化窯瓷器200多件,不但數量大,而且精品多,歷來備受關注。

      溯其源頭,作為這些珍貴瓷器的故鄉——德化縣,這些年交出的成績單亦是令人矚目。德化現有陶瓷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2018年產值328.5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家級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獲評中國瓷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榮膺全球首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世界陶瓷之都。

      當我們注視德化,不由為之驚嘆。《元首杯》贈送與173個國家元首并被選為人民大會堂政務活動用瓷;《世博和鼎》被確定為上海世博會鎮館之寶;廈門金磚會晤中,16件國禮,15件德化造……德化窯究竟有何魔力,不僅備受故宮博物館青睞,更在世博會、金磚會晤以及人民大會堂上屢屢亮相,堪稱我國“當代官窯”呢?觀鳳一羽,窺豹一斑,若要一探究竟,卻需從1959年說起。

      □ 王雙季 吳朝燁

      金磚國禮大師

      “民窯官用”由來已久

      1959年的春天,德化縣原紅旗瓷廠接到一個特殊而重大的任務——為人民大會堂國慶10周年福建廳制作茶具用瓷。那年,原紅旗瓷廠、福建省輕工廳工作人員和3名德化藝人反復推敲,慎之又慎,從春天到冬天,整整一年,終于制作出了“富貴壺”。

      “富貴壺”寬24.5厘米、高13厘米、直徑16厘米,造型大方,運用薄胎工藝,花紋精美生動,壺體通透潔白,溫潤明凈,彰顯德化白瓷特色。在制作工藝上還有著諸多考量,例如釉上彩釉下彩的形式可能會破壞德化白瓷的質地,便采用浮雕裝飾,使白瓷的特點充分體現。

      德化陶瓷大師用手的“語言”塑造精品。(陳志明 攝)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時代,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濱一帶制瓷業已開始發展,唐末五代出現陶瓷專著《陶瓷法》《繪梅嶺圖》。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便通過泉州港輸出海外,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并因其“白如雪、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被稱為“中國白”,明代更是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德化全縣目前已發現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窯址多達245處,全縣18個鄉鎮都有古窯址分布,可見窯火之盛,陶瓷文化之悠久。

      其實,德化窯“民窯官用”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安平志》記載:“白磁出德化,元時上供。”明清時期,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品質、生產品種、工藝水準、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準都遠在宋元之上,以傳統造像為代表的德化白瓷更是大量進貢朝廷。解放后以餐具、茶具為代表的德化白瓷也曾多批次選送到人民大會堂。

      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寇富平在創作《羊頭花瓶》

      進入新時代以來,德化并未停下腳步,而是精益求精,以夢為馬,從“民窯官用”到“當代官窯”,德化注定在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代官窯”實至名歸

      在陶瓷界有這樣一種說法:2008年榮獲奧林匹克美術大會全球唯一最佳創意作品獎的《夢回大唐》系列,2009年被確定為國禮贈送173個國家元首并被選為人民大會堂政務活動用瓷的《元首杯》,2010年上海世博會5.6億元投保被確定為鎮館之寶的《世博和鼎》和被選為聯合國館、中國館、福建館貴賓廳養生瓷《和澤四海》系列,這三項記錄被陶瓷界譽為“08·09·10”工程,這些作品便出自德化陶瓷名家陳仁海之手。

      這也是德化作為“當代官窯”的有力佐證。多年來,德化的“中國白”瓷器,屢屢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中國白·陳仁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中國白”作品,是中國重大外交活動的首選國瓷,作為國禮送給世界上各國國家元首,以及國際組織領導人。他的作品《富貴臨門》贈送給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中國白”嵌中國紅瓷雕作品《人和壽長》贈送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和奧委會主席羅格……曾有人稱之為“國禮專業戶”,陳仁海也因此成為現代高端藝術瓷器的代表人物。

      無獨有偶,當年有著“千窯一寶”之說的“中國紅”也一度走紅。特別是“富貴紅”陶瓷藝術品被指定為國賓禮品,2005年被外交部選定贈送給十多位國家元首。人民大會堂也將其定為國賓禮品,贈送給世界各國大使。2005至2009年間,“富貴紅”連續多屆成為中國國際貿洽會官方指定貴賓禮品。

      這“一紅一白”爭奇斗艷,讓德化陶瓷好不耀眼!

      山花陶瓷設計人員正在設計國禮茶具

      日前,德化山花陶瓷有限公司正在設計一款《五福臨門》茶具,將作為外交部的禮品。還有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寇富平,長期以來一直負責國家外交部禮品瓷、北京人民大會堂用瓷的設計和制作。其代表作《牡丹刻花筆筒》《羊頭花瓶》《芭蕉花瓶》《牡丹花瓶》多次被外交部定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鄭少偉,所做的國禮作品也頻頻亮相國家外交舞臺,2006年他所作的《國花集瑞》,被指定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國禮,贈送給東盟十國首腦。之后陸續也創作了多件國禮作品,有《日月同輝》《華夏至尊》于2009年6月20日由外交部禮賓司選送,作為胡錦濤主席訪問克羅地亞的外交禮瓷;《春秋》于2009年作為中日友好禮瓷贈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永久收藏……從2006年至今,鄭少偉的35件作品被選為國禮贈送給世界各國國家領導人。

      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德化更是有9位國家級陶瓷大師領銜16支團隊參與國禮瓷征集,中國白·陳仁海、五洲集團等8家企業參與國宴用瓷、會議用瓷征集,他們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15件國禮瓷、3套國宴瓷順利入選。

      陳仁海的金磚國宴瓷

      其中陳仁海團隊多達118件(套)國宴瓷名為《四海同心》系列,主要包括元首餐具套裝、金磚元首杯、元首茶器等,5件國禮為《四海和尊》、《同舟共濟》、《鴻業遠圖》、《玉荷溢芳》和《吉祥如意》。“恰恰此次金磚會晤讓大家重新認識德化瓷,原來德化瓷也可以是這么高端典雅的。”陳仁海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高,德化陶瓷藝人創作出這么美的作品,這一次“中國白”創造了新的歷史巔峰。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明良大師所創作的金磚國禮是一件花瓶,瓶身分五竹節,意為金磚五國團結(節)友誼,瓶腹采用德化陶瓷傳統技法堆雕,刻畫鼓浪嶼與海港等閩南風景,實在是匠心獨運;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的《五音和鳴》,以五名樂女手持琵琶、洞簫、三弦、二弦、拍板等南音演奏典型樂器,生動演繹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五位樂女合奏,共譜金磚五國新樂章;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燕婷創作的金磚國禮則為牡丹花花籃,襯以德化白瓷溫潤潔白的色調,牡丹雍容盛開,栩栩如生,華美如畫,展示著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達“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的治國處事理念。

      十五件國禮,十五個傳奇。陳仁海心懷四海,讓世界共享“中國白”;柯宏榮陳桂玉夫妻合璧,心有靈犀造“女神”;陳明良以古為師,把傳統做到極致;曾映雪以敬畏之心“喚醒”每件作品靈魂;徐思敏九牛二虎,只為成就“一諾千金”……15件國禮,件件精品,成為陶瓷界至今仍津津樂道的美談。

      因“當代官窯”效應,近年來在國內外掀起了收藏“中國白”的熱潮。單陳仁海就有諸多作品被國內外多個國家級文博單位收藏。比如《母親,我回來了》《紫歸牡懷》《攜手共榮》《夢回大唐》《氣挾風雷》《奧運和鼎》《天圓地方》《圣潔之靈》《天鵝飛舞》《天地人和》等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南海紫光閣、中華世紀壇、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世界貿易組織、英國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國家級文博單位所收藏。著名陶瓷鑒定專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耿寶昌先生對此有較為詳細的描述,他說:“陳仁海大師的中國白瓷雕,質感非常細膩,純白的色澤最能流露出高貴,在燈光直接照射下,細薄的中國白透出部分光線,其透明質感和雪白的表面,令人一見傾心。”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由此觀之,說德化窯是“當代官窯”,實至名歸。

      興盛之路砥礪前行

      那么,德化這“當代官窯”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根深方能葉茂,陶瓷是德化縣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德化陶瓷工藝能夠屢攀高峰,登峰造極,歸根結底,在于德化整個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煉成“當代官窯”,離不開德化縣黨委政府全方位、強有力的推動。2018年,審時度勢,提出至2022年五年實現500億元陶瓷產值的目標,并對陶瓷的發展思路再次升級。縣委書記梁玉華說:“德化要深入實施五年行動計劃,加快陶瓷產業轉型突破、做好鑄強產業鏈和構建生態圈‘兩篇文章’,推動陶瓷生產由制造向智造轉變、產品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當代官窯”自然是集百家之長,碰撞智慧火花。德化的陶瓷產品,注重在研發設計上的創新。從古至今,德化在外銷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德化設計師根據世界各地客戶的需求進行“來樣加工”,整合全球優秀設計人才“為我所用”,實現全球設計師在德化共用共享。對于如何轉化優勢,保持創新活力,德化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我們要立足陶瓷產業創新研究院和專家智庫平臺,加強對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持規上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平臺,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孵化能力,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縣長黃文捷說。

      德化陶瓷注重科技創新,3D打印技術也運用其中

      在科技投入上,縣委常委劉惠煌介紹:“德化實施線上線下融合工程,一方面,將現代智能信息等技術融入陶瓷產業,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提升傳統陶瓷制品企業的產品開發、生產工藝、供應鏈條等環節;另一方面,引導企業積極擁抱‘互聯網+’,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把科技創新與營銷創新有機結合,引領陶瓷產業跨越發展。”截至目前,德化現已實施科技項目250項以上,新材料應用陶瓷產值突破30億元;推廣應用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設備250臺,完成技術改造投資50億元;建設1家國家級科研平臺,建成省級創新平臺10家以上、市級創新平臺25家以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家、省創新型企業10家。目前德化有電子商務應用企業7500多家,2018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06.3億元。

      煉就“當代官窯”,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除了為陶瓷人才提供創作場地,德化還實施大師提升工程,開展“名師帶徒”“雙導師制”陶藝人才培養、高層次人才沙龍、國內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倡導“工匠精神”,培育壯大人才隊伍。德化每年舉辦陶瓷產業各類人才培訓40班次,培訓陶瓷產業人才2000人次以上,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萬人以上,轉化產學研項目100項。目前,全縣有陶瓷高技能人才4839名、工藝美術專業人才1100名,現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9名、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1名、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1名、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2名、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92名、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108名、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30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7人,從2018年開始評選了“瓷都工匠”20人,有序形成老、中、青陶瓷藝術人才梯隊。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