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和創播推廣兩個經驗搶占陶瓷發展新高地
-
小陶陶
2018-11-05 德化網1691
9280
中國茶具城展廳茶具琳瑯滿目
德化以瓷立縣,陶瓷業是德化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目前縣城陶瓷企業占全縣比重達90%;現有陶瓷從業人員10多萬人,占全縣人口1/3,陶瓷企業2600多家,去年的陶瓷產值達228億元,而在1978年,德化僅有數十家陶瓷企業,陶瓷產值才1268萬元,只是現在的一個零頭。
改革開放以來,德化陶瓷產業先后通過窯爐革命、企業改制、外貿轉型等實現了變革升級。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圍繞好的資源怎么做出好的產品,好產品怎么贏得好市場這兩大問題,總結提煉出“兩傳”發展思路,即傳承創新與傳播推廣,德化縣委、縣政府持續發力,出招謀變,帶領德化陶瓷產業闖出一片新天地。從1268萬到228億,這兩個非常懸殊的數字,見證了德化改革開放40年來陶瓷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林婉清 王雙季
傳承創新: 新工藝搶占市場
德化陶瓷制作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千百年來,德化的制瓷業在一代代新老瓷藝人的手中被傳承、保護并創新著。
陳明良出生于陶瓷世家,從小跟父親學習德化日用瓷的燒造技藝,16歲開始學習雕塑。收藏古瓷,是陳明良最重要的愛好,“每次創作沒有思路,鑒賞收藏的古瓷就成了我的‘良藥’。”陳明良說。通過對古瓷的收藏研究,他再現了“象牙白”“玉白”“豬油白”“蔥根白”“孩兒紅”等明代以來出現的釉色,加上惟妙惟肖的刻畫雕塑,作品幾近完美無瑕。“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在陶瓷創作中,陳明良一直秉承“以古為師,不斷學習再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的理念。2017年9月,他采用傳統技法手拉坯成型,堆貼工藝,古法新作,創作的作品《日光》,入選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國禮的最高榮譽。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在進行傳統雕塑創作
“真正的創造,并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謀求健康發展,使傳統得到活用。”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和許瑞峰的陶瓷藝術新秀林吉祥,沉潛傳統,充分吸收傳統陶瓷藝術的精髓和養分后,推陳出新,在造型、飾物、神態等方面,根據自己明確的藝術追求來創作,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陶瓷界闖出了一定的名氣。他認為,“走得進,還要出得來”,只有從那種既定的模式中走出來,把握鮮活的有生命力的精神內涵,主動地去認識傳統,吸收傳統,超越傳統,才能再造屬于當代的‘新傳統’。”
在德化,類似的陶瓷藝術家不在少數。近年來,為促進工藝美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德化縣啟動了百名省級以上陶藝大師培育工程,建設青年大師新秀園,實施“名師帶徒”制度,支持“大師+企業”“大師+創業園”“大師+電子商務”等發展模式,引導廣大青年工藝美術工作者投身陶瓷藝術創作。
被稱為“德化西洋工藝瓷之父”的溫克仁,他不僅見證了幾十年來德化陶瓷業的變遷,也為德化陶瓷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更催生了德化一個嶄新的發展思路。他研發的自生釉骨瓷、自生釉遠紅外陶瓷及輕質陶瓷、釉下彩精陶等具有德化特色的“綠色陶瓷”等,其技術上的創新,為我縣陶瓷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促進了陶瓷業可持續發展。
1983年,溫克仁出任瀕于倒閉的第五瓷廠廠長。當時,由于全縣陶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極度飽和,傳統日用瓷大量積壓。如此危機,讓溫克仁意識到,只有打開國際大門,才能破局。一年多后的國外考察,西方世界不一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讓他決定將陶瓷生產轉向“西洋工藝瓷”。這一年,在溫克仁的引領和鼓勵下,德化大部分陶瓷企業都轉向生產西洋工藝瓷,德化陶瓷產業結構進行了一次突破性的調整。
正是有了此次大調整,當我國陶瓷業正為日用瓷、傳統瓷雕銷售難所困時,德化因為開拓了新領域,而顯得朝氣蓬勃。1985年以后,德化縣的財政收入幾乎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1988年增長幅度更高達45%。此后的30多年里,德化的西洋工藝瓷銷往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首個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2017年,陶瓷產值達228億元,陶瓷出口交貨值達147億元,其中自營出口商品總值18億元。
至鼎陶瓷生產的茶道擺件別具一格
為了滿足市場“求新、求變、求異、求環保”的需求,德化積極引導企業走“科技興瓷”之路。在智能制造方面,德化實行機器換工,從純手工到機械化,從機械化到智能化,從智能化到3d打印,德化陶瓷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三級跳”。在燒成技術方面,在國內率先進行窯爐改造,先后研發了以電、天然液化氣、微波為能源的窯爐技術,結束了以柴燒瓷的歷史,提高產品燒成率和環保水平。
近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在廣州順利舉行,德化縣電商協會組織企業赴廣州參展,并打造“德化名瓷展”。今年來,瓷彩·——德化陶瓷藝術精品系列展覽成功舉辦、第二屆“”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啟動、青花白瓷藝術展亮相蘇州古園林等相繼上演。2017年,德化陶瓷更是攢足了世人眼球——成功舉辦國博白瓷展、成功舉辦中法論壇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入選金磚會晤國禮瓷和國宴瓷……這一系列陶瓷文化盛事,讓德化白瓷大放異彩,重獲榮光。
每屆廣交會上,德化陶瓷都吸引無數客人前來下單選樣
“把精美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 近十多年來,德化陶瓷在抓制造、抓創新的同時,還致力于把德化陶瓷傳出去,讓更多人認知德化陶瓷“”這一品牌。2001年,柯宏榮、陳桂玉夫妻二人著手匯編印刷的《柯宏榮陳桂玉陶瓷作品集》出品,這是德化縣第一部個人陶瓷作品集,也標志著德化陶瓷開始“傳出去”。此后許多陶瓷從業者相繼仿效,把自己的作品匯編成冊,用做宣傳,更加積極參與國內外的陶瓷展覽,廣交會、法蘭克福展……德化陶瓷再次走向全球,令世人矚目。
為了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進一步打響“世界瓷都·德化”品牌,德化打出了一套區域品牌、產品品牌、工藝大師品牌三結合的“組合拳”,努力由產品輸出向品牌輸出邁進。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化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走出德化在全國參展、設立營銷點,培育出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名牌產品,如德化佳美瓷廠、順美瓷廠等。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德化以陶瓷為媒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提高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
“5年前我們的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達到60多個,遠銷美洲、歐洲、澳洲、亞洲等世界各地。”德化協發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鄭富垚告訴記者,“我們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
順美集團公司工作人員展示圣誕節出口瓷新品
“經常有外商前來,這些人成了我的好朋友。”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說。作為德化縣連續7年來出口創匯量最大的企業,順美集團的陶瓷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70%的產品用于出口。鄭鵬飛表示,“要將他國文化植入其中,這樣產品不僅可以找到賣點,也讓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更好地‘走出去’。”為進一步推廣陶瓷文化,順美集團專門設立了陶瓷文化生活館,在這里,客商可實地參觀陶瓷規模化生產中的各道工序,也可以親身體驗陶藝,通過泥與火的藝術,感受到用陶土詮釋的東方美學。
當前,隨著電商平臺的發展,德化陶瓷“走出去”的路也越來越順暢。德化縣連續3年躋身“中國大眾電商創業最活躍的50個縣”十佳,連續4年獲評中國電商百佳縣,獲網商指數、網商數據應用、跨境電商“三個全省第一”的殊榮。
鎖定新目標:點燃500億產業夢想
如今,德化陶瓷產業站在轉型升級新的“十字路口”。今年2月9日,德化召開陶瓷產業跨越發展大會,提出至2022年實現500億元陶瓷產值的目標。縣委書記梁玉華表示,未來五年,德化將圍繞生產由制造向智造轉變,產品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的“三個轉變”,通過“新設計、新制造、新營銷”,探尋全新的發展模式,讓德化陶瓷產業提檔增速上快車道,用創新引燃德化陶瓷產業500億加速度。
在·創新沙龍活動現場,陶瓷工藝人才與著名品牌設計師李鳳朗進行現場交流分享
在前端設計方面,德化成立了德化陶瓷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打造全國首個專門服務陶瓷產業發展的全球性創新智庫平臺生態服務體系,并啟動“xin瓷”設計提升計劃,用“新概念+新思維”為新設計賦能,全面提升產業設計水平。同時依托互聯網優勢,建設互聯網共享設計平臺——瓷匠集,通過眾包、眾籌、共享設計等模式,整合全球優秀設計和人才對接德化陶瓷產業,更好地解決德化“缺設計”“缺設計師”的這一痛點,提高原創設計系列商品孵化率。目前,德化運用獨特的白瓷材質,借鑒現代藝術流派的創作方式,在作品的創意、選材、線條、顏色、款式造型上大膽創新,實現“好設計詮釋好資源”。
在中端制造環節,德化進一步把制造環節做大做強做精,通過對接實施中國制造2025、泉州制造2025和“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將現代智能信息等技術融入陶瓷產業,加快智能制造、3D打印、自動化生產線的推廣應用,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升級傳統生產方式,用新技術新材料實現“好資源做出好產品”。
在后端營銷環節,德化引入經紀人市場化運作機制,并出臺政策,對新組建陶瓷營銷經紀人隊伍,有注冊公司、經營場所,從事德化陶瓷市場營銷、宣傳推廣、藝術拍賣、文化交流等業務,運營一年后經認定成效明顯的,給予不高于10萬元的獎勵。目前,德化已成立了萬瓷文化、石獅量源等經紀人隊伍,通過跨界融合,創新營銷新模式,開啟營銷新時代,讓工藝大師專注做陶瓷,讓營銷團隊專門做市場,實現“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此外,為實現到2022年陶瓷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的目標,德化還出臺陶瓷產業跨越發展扶持政策措施45條,統籌使用各級陶瓷扶持資金1億元,支持龍頭企業創新模式、搶占市場、打造品牌、掛牌上市;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每年爭取10家以上陶瓷企業列入省市龍頭企業目錄,并對填補德化空白或對德化產業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項目,按“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補助。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