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港澳委員郭金發:雄關古道今猶在 “瓷幫古道”盼新生
-
小陶陶
2019-01-21 大公網1949
11090
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港區政協委員聯誼會副監事長兼秘書長郭金發表示,“海絲閩南古通道——瓷幫古道”亟待作為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保護和傳揚開發(受訪者供圖)
“對于福建正在推進的21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閩籍港澳鄉親亦責任在肩。”在日前此間舉行的福建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期間,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港區政協委員聯誼會副監事長兼秘書長郭金發提交了《‘海絲閩南古通道——瓷幫古道’文化旅游開發建議》的提案,關注家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
郭金發表示,“海絲閩南古通道”南接泉州(刺桐)大港通“海上絲綢之路”,北通泉州、三明等地,為廣大閩南、閩中地區輸送“海絲”物源提供強大交通支撐,其中最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應數德化段的“瓷幫古道”。
郭金發稱,千年歷史的“海上絲綢之路”兩大主要物源之一是德化“”瓷器,而德化縣地處戴云山腹地,交通不便,歷史上德化的主要陶瓷產品都靠肩挑途經德化縣的高洋鋪、錦山虎豹關和永春縣的劇頭鋪,后至永春許港、東關橋和南安碼頭、豐州,再到鯉城區中山路的市舶司,走刺桐港上“海上絲綢之路”出口,沿途永春柑桔、南安石材和安溪茶葉等特產商品也多是走此路銷往海內外。這就走出了一條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繁華的“海絲閩南古通道”,成為泉州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承載著“東亞文化之都”的歷史文化記憶。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郭金發介紹,古道兩旁不僅矗立著德化縣遼田尖山窯址、屈斗宮德化窯遺址、梅嶺窯遺址和永春縣苦寨坑窯址、南安市南坑窯址等數百座珍貴無比的古窯遺址,而且沿途亦有富有閩中特色的古道文化遺址遺產,如曾為陶瓷制品提供“瓷籠”等包裝運輸器具的錦山竹編技藝,古樸素雅的閩中民居驛站建筑,山歌音樂、木偶戲曲等民間藝術,刮砂、中草藥等中醫技術,種養兼營、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模式,團結凝聚族人、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族禮儀形式,天馬巖、湖上宮、大墘宮等助人勸善、保境安民的傳說神秘文化。凡此種種古道文化,急待作為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保護和傳揚開發。
“但通過對‘海絲閩南古通道——瓷幫古道’上德化縣三班鎮錦山村、龍潯鎮高陽村、丁墘村等必經地和主輸瓷器的三班鎮泗濱、三班、蔡徑及龍潯鎮寶美、樂陶等主產鎮村的調研發現,這些地方存在部分民眾保護意識不強、相關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旅游重點特色不突出、缺乏規劃設計和指揮協調的統一性、開發利用的啟動資金不足等問題。”郭金發如是表示。
鑒于“海絲閩南古通道”特別是其中“瓷幫古道”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等旅游資源價值及其現狀,郭金發提出建議,由福建省文化旅游部門牽頭協調,泉州市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文化旅游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參與的組織領導機構,授權統一指揮協調和組織領導“海絲閩南古通道”的宣傳保護和開發利用。同時,配套設立的“海絲閩南古通道”商貿文化研討組織機構,專業開展以專家研討為主的古道文化考察探討研究工作,為古道的宣傳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支撐。
他提議,整合旅游資源,突出重點特色,在泉州市牽頭打造旅游專線,并在相關縣(市、區)設立接待中心,各相關鎮村各自選擇重點,配套建設接待站和研討探秘、食宿休閑、觀光游覽等場所設施。統一規劃設計和立項報批,由相關村提出初步具體詳規方案,由各鎮統一收集綜合規劃設計,縣級邀請專家研討確定,然后由泉州市統一立項并上報審批。統一指揮協調,形成分工合作機制,福建省宣傳、文化旅游等部門負責協調指導,泉州市統一對外宣傳推廣、招商招標等,統一指揮協調并指派掛鉤單位,相關縣(市、區)指導督促各鎮村具體做好本鎮村項目實施和與其他鎮村對接工作。
此外,郭京發亦建議,由福建省牽頭建立專項基金,由市縣統一調配,專款專用,重點支持宣傳推廣、研討保護和招商引資及部分公共設施建設等。同時,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措施,福建省、市、縣三級政府抓緊制定實施相關政策規定,明確在工商、稅務、土地、金融、財政、農業、林業、交通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扶持。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