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見彩 瓷名天下 ——走進德化縣陶瓷博物館

      小陶陶 2022-10-11   海峽都市報1988
      1303
      0

      “刺桐城附近別有一城,名稱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七百年前的《馬可·波羅游記》所稱的“刺桐城”即為泉州市,“迪云州”便是德化縣,游記中寥寥數語盡顯德化白瓷的獨特海絲印記。德化白瓷胎體滑潤致密、潔白無瑕,尤其是晶瑩剔透的象牙釉如凝脂凍玉,美輪美奐,自元時起依托泉州港的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走上了"海上絲綢之路",用一抹“中國白”驚艷了世界,千百年來暢銷海外,聲名遠播。

      圖 / 德化陶瓷博物館

      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德化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由于地處戴云山區,盛產優質的高嶺土,且林木河溪密布,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德化窯火千百年生生不“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座寧靜祥和的山城,匠心勞作的瓷藝人用智慧與汗水燒制了一爐爐精良雅致的瓷器,涌現出何朝宗、許友義、蘇清河等一代又一代大師,不斷向世人展顯德化白瓷的魅力。現如今,積淀千年的8000多件陶瓷藏品,正靜靜棲身于德化陶瓷博物館,等待著與每一位慕名而來的訪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窯火不熄,創新傳承“何派”工藝

      長身玉立于翻滾海浪上的觀音,蛾眉曼睩,衣袂飄飄,面容慈愛,似要普度苦海眾生,一派莊嚴祥和;由白瓷燒制而成的身軀,質地細膩溫潤,胎體厚實端正。這樣一尊白釉渡海觀音像,在2017年佳士得秋拍會上以1633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公開市場可查的德化白瓷拍賣世界紀錄。

      這尊“天價”觀音像出自明代“瓷圣”何朝宗之手,這位來自德化的瓷塑大師,技藝堪稱鬼斧神工,作品以觀音、達摩、彌勒等宗教人物造像為主,瓷像多神態鮮活,造型靈動,是不少瓷器愛好者夢寐以求的藏品。

      圖 / 陶瓷博物館展出的何朝宗瓷雕備受關注

      何朝宗留存于后世的作品寥若星辰,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收藏的何朝宗瓷塑作品《文昌帝君》與《祥云觀音》即為其二。在“明代白瓷·獨樹一幟”展廳,鎮館之寶祥云觀音像,通體泛牙白色,線條清秀婉轉,自如流暢;觀音頭披巾幔,腳踏祥云,面露慈悲,略略俯首,狀若普度世間眾生,令觀者心生敬愛。僅一尊觀音像,盡顯何朝宗的瓷塑功力。

      明 何朝宗 文昌造像 福建省博物館藏 (葉志向 供圖)

      瓷國豐厚的土壤孕育了何朝宗。早在新石器時期,德化人民便開始制作印紋陶;唐末五代,德化陶瓷初具規模,世界首部陶瓷專著《陶業法》在此誕生;宋元時期,德化生產的青白瓷器銷往世界各地,為海內外稱頌。博物館館藏的唐代白釉瓷壺、北宋白釉瓷瓶、元代白釉瓷碗,白如雪、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見彼時德化制瓷工藝之高超,對何朝宗等瓷塑大師影響之久遠。

      屈斗宮窯址出土蒙古人頭像紋洗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 供圖)

      明 白釉刻花三足爐

      立足于瓷圣何朝宗的肩膀,德化匠人也不負眾望。千百年來,德化窯火不熄,代代傳承,用土與火煅造特色鮮明的陶瓷文化,鑄造出德化千年不滅的“瓷魂”。

      清末著名瓷塑家游長子將“何派”工藝帶到景德鎮,結合兩地技法,創作了數件傳世佳作;民國陶瓷家許友義承襲“何派”特色,吸納木雕和泥塑造型之長,并結合德化瓷塑材質的特點,開創了活動瓷鏈、捏塑珠串等新技法,作品裝飾華麗、雕工精細,成為德化瓷雕藝術新流派;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雙炯首創“薄胎彩塑”技藝推出《貴妃醉酒》等名作,大型瓷塑《五百羅漢》震撼業界,獨領風騷數十年……傳承創新的德化瓷,部分代表作被收藏到德化陶瓷博物館,更成為海內外諸多博物館的珍藏。

      明 關公坐像 (鄭永集 供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柯宏榮 《天鵝湖》(德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邱雙炯《升平舞》(德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海絲瓷路 東方文化下西洋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德化這座“世界瓷都”乘著世遺東風,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素有“瓷國明珠”美譽的德化,在公元11世紀,所產陶瓷依托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作為絲路使者,承載著中國先進的陶瓷制作技術和中華優秀文化,飄洋過海前往世界各國。

      沉船“南海一號”出水的德化白瓷(連江水  攝)

      博物館“海絲瓷路·蜚聲宇內”展區陳列著72件從“泰興號”沉船內打撈出水的青花瓷器,這些來自1822年的古物,以盤、壺、碗為主,藍彩白釉的花紋繁復交錯,在1999年被發現時仍完好無損。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館藏“泰興號”沉船古瓷 (德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展館里的瓷器帶著時光的痕跡緩緩走來,向今時的我們展現著兩百年前德化陶瓷的非凡成績:德國、英國、意大利……這些海絲使者遠赴重洋,為彼岸生活增添精彩:當歐洲宮廷以擁有“中國白”為榮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悄然綻放。

      德化陶瓷博物館舉辦各類主題陶瓷展覽(林婉清 攝)

      時至今日,德化陶瓷仍是全球暢銷品,產品遠銷五大洲,不僅讓德化成為中國陶瓷外銷的最大產區,也成為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主力軍團”和“金招牌”,在國際舞臺綻放異彩,彰顯東方大國的文化魅力。

      古瓷新意 文物也能很“時尚”

      在你們眼中文物是什么樣的?幾年之前,在大多數人眼里,文物高冷、不可褻玩,而陶瓷博物館展架上的白釉粉盒交出了一份與眾不同的“答卷”——其實文物也能很“時尚”。這枚粉盒小巧玲瓏,盒身微泛脂白,一朵牡丹盛放在圓潤的盒蓋上,似有迷人芬芳撲鼻,粉盒保存完好,可見物主對其的愛惜珍重。

      宋 青白釉蓮花紋粉盒(德化縣陶瓷博物館 供圖)

      不止白釉粉盒,“水土宜瓷·千年窯煙”展區還珍藏著許多德化古窯瓷制生活用具。宋朝出土的青白釉劃花荷口瓶瓶口如起伏波浪,采一束鮮花放入,兩者相映成趣;明代五彩蓋罐罐身飾有嫩綠枝條,頭尾窄,中肚圓,讓人想開蓋一探罐內究竟;元代湯勺已具雛形,柄部修長,勺體圓而深,可用來品嘗美味佳肴。這些瓷制用具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放在當下,亦可稱為“時尚單品”。

      宋 青白釉劃花荷口瓶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供圖)

      唐 青釉雙耳罐  (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 供圖)

      現如今,德化白瓷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其溫潤如玉的材質、精湛的造型工藝以及美輪美奐的浮雕裝飾藝術似乎更加符合當下的審美趣味。德化陶瓷產業與時俱進,不僅承襲古人智慧,汲取古瓷珍品設計靈感,在已有造型上不斷推陳出新,同時融入時代元素,推出一系列新時代大眾喜聞樂見的陶瓷產品,逐步虜獲國內外眾多消費者的"芳心"。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的金磚國禮《五音和鳴》(德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陳明良 金磚國禮《日光》(德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千百年來,德化這一抹“中國白”一直在前行的路上,以它那傲人的瓷質深受海內外尊崇,不斷在中國陶瓷史永恒書寫著獨屬于德化的萬千精彩。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