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花鳥的造型藝術
-
小陶陶
2019-04-27 148
00
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古代青花瓷畫,以青料單色繪畫為主,以國畫技法為表現形式,形成藍、白相間的素色畫面。雖然明、清時期有青花釉里紅、青花斗彩作品,但還是以青色為主,瓷畫的器型、紋飾、邊角圖案,都是民族藝術的體現。繪畫題材,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內容為主。凝煉的構圖、生動的形象、流暢的線條,構成民間青花的主要特點。古代的青花紋飾以市場需要的題材作畫較多,后來青花有了更多藝人個性的發揮。青花裝飾與國畫不同,它是在釉下坯體上作畫,故又稱釉下彩,以線條寫意為多。如今青花裝飾在發展中,更多地融入了國畫技巧,文人畫在青花繪畫得到了更多的應用,文人畫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是畫家即興揮毫,信筆拈來,皆成意趣,留下可嘆的形象藝術。
畫家筆下的形象,往往是作者心靈世界的折射反映。任何形象藝術,它首先在藝術家們的思維中離不開造型,就陶瓷裝飾的青花也好、粉彩也好、雕塑也好,給人的第一視覺反應是“造型”,從造型中去分辨作品內在形象,然后再欣賞其含意,因此這開弓的第一步也就被稱之為“造型”藝術。
造型即創造形體,是陶瓷藝術的主要特征。造型藝術從概念上分析:造型藝術的特征是與其相對的,與音樂藝術相比較而言,區別在于前者是可應用的物質材料,通過藝術手段,制作出可視的形象;而后者是通過嗓音或能發出聲音的材料,通過人為的以語音和樂音表現手段,發出可聽的聲響藝術。另外前者總存在于一定空間中,以靜止的形式表現動態過程,依賴視覺感受,又被稱為空間藝術、靜態藝術、視覺藝術。與之相對的音響藝術稱時間藝術、動態藝術、聽覺藝術。造型藝術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現手段決定的,造型藝術的概念將其通通包容在內,故而被認為是最適當的名稱。造型藝術被稱之為形象藝術和抽象的空間藝術。抽象藝術也常簡稱空間藝術,但比普通意義的空間藝術狹窄。形象藝術指再現自然或社會的具體形象和觀念形象化的繪畫、雕塑之類。抽象的空間藝術指以抽象的空間和體積構成的工藝美術和各種設計等。造型藝術又被稱之為再現自然和再現觀念的藝術,分別稱物體造型和觀念造型。并認為,舊石器時代的造型藝術是物體造型;新石器時代以后,隨著抽象思維的發展,才形成觀念造型。之后,在造型藝術發展史上這兩種類型并存,各自發展又相互融合。
當弄懂什么是造型藝術時,作為陶瓷人,自然對陶瓷造型藝術打下了基礎。瓷上繪畫首先應忠實描繪對象,所以要求作者必須掌握準確熟悉的造型能力。在這里“準”是重要的。如花與鳥的描寫,一個是靜止物,一個是動物,但它們可視形象的具體性及表達,與創作者平時的觀察分不開的。如果忽視鳥的形象把公雞畫成了母雞那是不行的,如具體的描寫“鳥”的造型,就應嚴格忠實對象的形狀。當然,藝術創作并不是要求像照片一樣毫無取舍的加工自然的描寫,而是通過作者對所要創作對象的認識和感受,然后決定加工和取舍,使其有目的地加強或減弱,有利于更準確的、富有藝術表現力的形象。使作品更生動更有明確的性格。
瓷上繪畫,由于工具性能的特點和素描手段的不同是不一樣的。寫意畫主要靠提煉的筆墨去塑造對象。但是作者對對象的認識要通過具體描寫才能到概括。往往通過對象的描寫,使其越具體、深入,就越有把握用筆墨去概括和提煉。而在國畫寫意的同時,不斷地采用素描和速寫的手段,正是為了寫意時敢于運用筆墨來準確的提煉概括形象,同時便于記錄生活收集素材,這也是鍛煉造型能力的一種手段。
“九朽一罷”這一詞,就是強調反復造型,要求嚴謹的意思。也只有較強的寫實能力,才能進一步探索哪些地方應該加強,哪些地方應該減弱。有時還要運用夸張的手段,用浪漫的手法達到更強烈、更理想的表現對象。一般的造型途徑,是由具體到概括,由細致到簡練。如果本來對造型規律認識不深,鍛煉較少,卻反而強調概括提煉,這樣往往表現出來的對象就較空,形象就容易一般化,或可看而不耐看等等。我們要求陶瓷畫用筆簡練,但決不簡單,為了求得陶瓷繪畫藝術的提高,需要我們努力掌握準確、熟練、深刻的造型能力。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各方面的精華,以利于瓷畫的革新和發展,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成功的艱辛之路。
瓷畫造型雖是靜止的,但它映入眼底應是活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作品畫得活不活的問題,作品需要從造型到筆墨都要生動,有活生生的感覺。怎樣將作品畫活呢?比如對花鳥寫生,為了表現鳥那活潑的性格,要選好角度,通過觀察選定最能體現對象性格特征的角度。不必急于動筆,要將選擇角度的過程,作為研究、認識、理解對象的過程,最好選擇對象在實際生活中的動態表情加以寫生。深刻的表現對象的形態。抓住了對象的形象加以藝術化才能動人,作品也就“活”了。所以平時要多深入生活,細心觀察對象的每一動態,使對象的形態在腦子里加以固化,這樣一開筆打稿造型就準確,造型準確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筆者在創作《松鶴延年》時嚴格地按照造型這一法則,對“松”和“鶴”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熟知了松鶴在人們心目中的寓意,再結合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創作意圖開始動筆。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最早見于《詩經?小雅?斯干》,因其樹齡長久,經冬不凋,松被用來祝壽考、喻長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彼傻倪@種原初的象征意義為道教所接受,遂成為道教神話中長生不死的重要原型。在道教神話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食松葉、松根便能飛升成仙、長生不死。鶴:鶴是美麗而優雅的大型禽鳥,性情雅致,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 “鶴鳴人長壽”,鶴是長壽的象征,因此有仙鶴的稱呼。除此之外,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傳統文化常把松鶴與神仙聯系在一起,祝賀人們如松鶴般高潔、長壽。當了解了松與鶴的文化歷史背景,再來到仙鶴群居之地,不斷的觀察寫實,“松”與“鶴”的形象就在腦子里扎下了根,因此創作得心應手。
無論什么藝術,首先講究的是“美”,當你的畫作被堪稱為藝術作品時,那才叫美,證明你已深入了現實生活,現實生活經你的藝術夸張,因此比現實生活更美,更能喚起人們的美感,對生活的熱愛。筆者的花鳥瓷畫,雖不能擔負起一幅主題創作作品具有的內容和要求,但總要給人一點什么啟示或感受及美感。在陶瓷載體上要真正準確地描寫一個對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所謂的“造型”,不僅是外形像,更主要的是性格氣質要像。所以在寫生一個很有感覺的花鳥時,首先要求畫得像,要忠于對象,這樣表現出來的花鳥才能被欣賞者所接受。
作為陶瓷藝術工作者,應適應時代的變革,提高技藝及文化修養,為滿足人們新的審美需求,不斷地去提煉自己,去捕捉大自然中的形象,為創作打好基礎。
原文:青花花鳥的造型藝術 http://www.yadao8.com/taocizhishi/260.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陳莎婷
